缔造者用什么武器,一件马镫也能入选国家宝藏

缔造者用什么武器,一件马镫也能入选国家宝藏?
先亮答案: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指出的:“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一、鎏金木芯马镫与北燕:
朝阳北票冯素弗墓出土,马镫的木芯为桑木条揉成,外面包钉一层鎏金铜片,这副为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完整马镫,墓葬年代为公元415年。冯素弗墓位于辽宁朝阳地区北票市西官营子。北燕是东晋时期割据北方的地方民族政权十六国之一,系由汉人冯跋在慕容鲜卑前燕和后燕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冯跋长弟大司马冯素弗,为北燕国的缔造者之一。从葬制和随葬遗物观察,两墓具有慕容鲜卑和中原汉文化两种墓葬文化的特点。冯素弗墓是十六国考古重要发现之一,墓中出土各类遗物500多件,除鸭形玻璃注外,“范阳公章”龟钮金印、“大司马章”鎏金铜印、带有锤牒佛像的金冠饰及两只鎏金木马镫都是罕见的珍品。北燕,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不论从文物所代表的历史来看,还是北燕在历史中的作用来看,鎏金木芯马镫与冯素弗(北燕缔造者之一)都是绕不开的!这还仅仅是站在地区层面上看,甚至是站在中国这个亚洲层面上看!
二、为什么马镫特别重要!
一件简单至极,却能够引起中外学者一致肯定的文物,必然是不凡的!即便是现代社会里,我们所选用的马镫与几千年前马镫刚刚被发明出来时的形态和作用也是一样的!并没有太多变化,变化得只是马镫的材质还有马镫科技含量!
在没有马镫的时候,骑兵并不是战场的主力兵种!中国最早的骑兵是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晋公子重耳返国时,送以“畴骑二千”。“畴骑”为有史可查的,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骑兵!
在战国时期,到秦始皇一统中国这个时间段内,骑兵更多担负的是警戒、侦察、巡逻、斥候、运输,这些打杂的事项!为什么拥有高机动性的骑兵要干这些杂活呢!就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马镫!骑兵完全需要靠自己的双腿夹紧马腹,靠双手或单手紧紧拽住马的鬓毛,以保证在奔驰地骏马上不被摔下来!骑兵那时候的武器,仅仅是短剑和弓箭!并且很少有士兵能够做到驰射,就是一边骑马,一边射击,为什么,平衡性很难保证!驰射需要双腿直立,以抵消马匹上下颠簸对弓箭命中率的影响!
伴随马鞍、缰绳、马镫、马掌等一系列马具的开发与发明,人们才具备了在奔驰地骏马上,手持双手武器作战的能力!而这几件马具中,最为关键的器具就是马镫,没有马镫的出现,人类只能依靠双腿的力量来应付马匹的颠簸!有了马镫,让人们可以更快速的掌握平衡,更加从容地在马背上做出战术动作!
这个影响不仅仅是对中国的影响特别大!对整个世界骑兵史的影响都是很大的!马镫传入欧洲后,直接让骑士团的战斗力上升了一个档次!攻击力的翻倍必然带来了更为激烈地矛盾冲突!这个基调是欧洲历史发源地根本!
所以说,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马镫!真的是没有这件器物,骑兵最大的优势就难以发挥,(没有马镫前,中国最强的骑兵是项羽!正是因为项羽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屡屡让刘邦吃灰,所以西汉自建国便极力打造骑兵部队,就怕这种利器被别人先掌握!)有了马镫后,西汉生生将生在马背上的匈奴,打得怀疑人生,西迁!
马镫不要这么重要!
(更多精彩回答,敬请关注:豆浆的奶爸守则,不一样的奶爸,不一样的豆浆!!!)
却为何只生产了两架?
没有明显证据说明YF-23比F-22更强,他们的对比试飞很多数据到现在还是保密的。如果经过了这么严谨、复杂和长时间的对比评选还选择了F-22,只能得出F-22比YF-23更强的结论,我们不能认为美国佬都是傻瓜。
网上百度可以搜索出来一大堆文字,讲述YF-23的各个特性和基本性能。其中有几点可以明确:YF-23也是能够达到ATF项目的各个主要的要求,如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性能,超机动性能。超感知能力在验证机阶段由于非量产状态,很多设备尚未完善没有无法进行对比。
YF-23的隐身性能良好,进气道不仅向上弯曲,还向内弯曲,对于入射雷达波完全屏蔽了发动机压气机正面。主翼前缘后掠40度,后缘前掠40度,从顶部看机翼呈菱形。YF-23顶视图上的所有主要边缘都互相平行,这已经成为隐身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YF-23没有安装推力矢量喷管,即减轻了重量,还有助于实现更好的全向隐身性能,特别是后半球。YF-23的所有操控都通过气动控制面进行,V尾同时提供俯仰、滚转和偏航控制,机翼后缘的襟翼和副翼提供滚转和增升控制,也可作为减速板和方向舵使用。但没有矢量喷管和V尾的副作用可能会是敏捷性和机动性的降低。
YF-23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也很突出,第一YF-23在第5架次试飞中就在不开加力情况下突破音障,实现了超级巡航。实现过1.43马赫的最大超音速巡航速度。第二架YF-23A安装的YF120发动机的体积和推力都大于YF119,虽然该机的超巡数据仍然保密,但通用电气参考安装了YF120的YF-22A几乎实现了1.6马赫的超巡速度,推测安装了YF120的YF-23A应该能达到1.8马赫,超过F-22。
YF-23的超机动性也不错,在试飞中,YF-23A达到了7g最大过载、25度最大攻角。而在风洞的试验表明这架飞机可以做尾冲机动,不存在攻角限制,除弹仓门开启状态下,能在任何尾旋中自行改出。目前看还没有哪架飞机能达到这个水平。
这样看来为什么YF-23还会落败呢?网上的文字也分析了很多,但美国空军从来没有很明确的回应过这个问题,各种数据都是高度保密。所以我们也只能猜测,航空君认为有几点特别重要:1,ATF计划要求的是标准载弹量为8枚,这样才能保持一次出动的火力足够压制对方。而YF-23战斗机只在机腹设立了一个弹舱,仅能挂约4枚AIM-120C(如是弹翼可折叠的AIM-120D可挂载6枚),因此量产型需要增加弹舱,机身也会随着这一改动加长。这个改动量太大,且弹仓启闭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得到全面验证。战斗机不是验证机,是要打仗的,武器系统是重要一环,不能含糊。2是主翼的选择,充分考虑了隐身性和超巡性能,但对敏捷性机动性的优先性放的比较低,对比F-22在低速机动性能上有所差距。这样飞机在万一投入近距格斗时可能吃亏,另外短距起降性能也会差些。
红线是生产型预计的外形,虽然F-22也有变动,但至少弹仓不用再动,而YF-23从内到外都要经过大手术,风险有点大啊
可见YF-23在试飞时表现的一些特征就是针对作战方面的考量稍微有所欠缺,或是不够周全。对超机动能力的展示不足,加上一些先天因素,落败与进度稍慢且外观更保守的F-22也不奇怪。当然,实际数据还得等以后公布咯。
n4120核显能玩什么游戏?
《暗黑破坏神2》
《暗黑破坏神2》是暗黑系列最经典之作,也是ARPG游戏设定的缔造者。其中浩瀚的装备系统更是现在游戏都难以实现的!现在还有好多玩家就是为了暗黑2的装备才玩,可见其装备系统的魅力!另外题外话说下,中国也出过类似游戏《秦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看看!
明军为什么要修建海上堡垒老龙头?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为了防御女真族和蒙古族对边境的抢掠和骚扰,大将军徐达奉命修筑长城,老龙头应运而生。1565年主事孙应元建靖虏一号敌台,1579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又修建了入海石城。
这座海中高墙,北接靖虏一号敌台,构成封锁海面的制高点,南漫万顷波涛,组成雄奇险峻的海上城堡。入海石城建筑结构独特,全部以巨型花岗岩条石砌垒,端头部分有异型石块,一般重达2吨~3吨。
关于入海石城的传说很多,老龙头是蓟镇总兵戚继光奉旨修筑的。它入海七丈,造起来实在太难了。一万五千军工,单等海水落潮,才能抢上去修一回。可是大海无情,三天一涨潮,五天一落潮,城墙修不上尺八高,潮水一冲, 砖头石块,七零八落,修一次,垮一回,不知修了多少天,只弄得无数生命葬身海底,戚大人也一筹莫展了。
明王朝,忠良少,奸臣多,万历皇上是个十足的昏君,奸党议论胡说戚继光修三十二关,设三千敌台,铸五千斤一尊的铁炮,是劳民伤财。皇上听信奸党谗言,派太监做钦差到蓟镇监军。这位太监公公来到蓟州,才知道戚继光在山海关南海上正修“老龙头”,立刻马不停蹄,直奔山海关。
全城的乡坤耆老拜见钦差大人说:“敌兵常从海上越境,老龙头千万不能半途而废。”钦差大人说:“圣旨期限三天,金口玉言,谁也改不了。”戚继光怒气难消,知道限期三天是假,想借口定罪是真。个人如何都无所谓,可这一千三百座敌台,就差老龙头一桩心事未了。想想国家安危,百姓的生命财产......戚大人心中闷闷不乐。
忽然门帘一挑,一个老汉进了屋。这打鱼老汉是跟随戚大人的一名伙头军。只见老汉把秫米饭、咸带鱼摆上八仙桌,说了声:“大人不必烦恼,待用完饭后,我再回禀,或许对修老龙头有用处。”第二天,传令全军,在退了潮的大海滩上搭锅造饭。只见七里海滩,炊烟四起,火光一片。一顿饭功夫,忽然丈高巨浪,铺天覆地涌上岸来,众军士一看,丢锅弃碗,早逃得无影无踪。
过了三天三夜,大潮过去了,海上恢复了平静。戚大人察看城基,竟依然立在原地,心中甚觉奇怪。这时,老汉走过来,指着周围沙滩上一个挨一个的圆东西,让戚大人看,原来是铁锅扣在沙滩上。老汉说:“这锅扣在沙滩上,任凭风吹浪打,不移不动!”
康熙在《澄海楼》序记述:“关城堡也,直峙海浒,城根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覆釜历历在目。不知其几千万也,京口之铁瓮徒虚语耳。”据此可知,海中城基应是用许多铁锅打基础,上面砌以砖石。但如今铁锅何去,已无踪可循,以实地观察,此立论著说根据不足,只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
然而,入海石城边遗留的凿有马蹄型凹槽灌满铁水的条石以及凿有直径为12厘米圆孔透眼的异型石块,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水下建筑工艺。后来又连续设置了南海口关、澄海楼、宁海城,使老龙头这一防御重地同时又成为观海揽胜的佳境。明代张时显有诗赞:“潮拥高墙浮蜃气,剑横绝塞闪龙文”。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建立了关内外统一的清王朝。老龙头此时在军事防御上的作用有所削弱,但它仍是满清统治者去盛京(今沈阳)祭祖往返的必经之地。
世界上有哪些至今还没有破解的悬案?
世界范围内的悬案有很多,比如“黑色大丽花、彭加木事件”等悬案。但是最让我感到恐惧,至今还没有破解的悬案,应该还是1996年的南大碎尸案。
这真的像一场完美的犯罪,不仅仅是因为没有留下任何DNA、指纹等有效线索。而且主要因为没有任何目击者洞晓!至今为止,我们都不知道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现在20多年过去了,再去看这个悬案,破案的可能仍然是渺茫。
01:“南大碎尸案”事件综述1996年的1月7号,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日子,也是刁爱青同学潘秀丽20岁生日。那天高兴的潘秀丽,约好了刁爱青等几个老同学聚餐。那天刁爱青和平常一样,仍然是腼腆不怎么说话。当天晚上刁爱青,和同学潘秀丽住在一起,第二天她回到了南京大学。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是潘秀丽和老同学刁爱青,两人最后的一次会面。1996年1月10号晚上,刁爱青在自己吃完晚饭后外出溜达。据说是因为同宿舍的女生,违反学校规则使用电器,导致了身为寝室长的刁爱青,被宿管阿姨给处罚,这也导致了刁爱青心情不好。于是她就打算外出溜达散散心!但就是这次的溜达,刁爱青之后再也没能回到宿舍。
刁爱青在外出的时候,还特意铺平了自己的被子。这似乎可以看出来,刁爱青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外出,而是准备回来睡觉。据最后看见刁爱青的目击者回忆,他看见刁爱青的地点,是紧邻南大附近的青岛路。当时刁爱青穿着红色的外套,从她的着装来看,并没有任何的异常情况。但是就是那天后的整整九天,刁爱青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彻底没有了任何消息。
一直到1996年1月19日,一场大雪天气以后,刁爱青的尸体被发现了。地点在在南京新街口、附近华侨路的小巷子里。一位打扫街道清洁卫生的老太太,她像往常一样出来工作。但是那天大清早一出来,她就看见了一个黑色的塑料袋。老太太打开袋子一看,里面有500多片煮熟了、同时排放很整齐的肉片。一开始老太太很高兴,以为大清早好运,捡到能够吃的肉了。
彼时老太太把那看成的是猪肉,她高兴的带着肉跑回家了。但是就是在清洗的过程时,老太太在这堆肉的里面,发现了3根属于人手的食指。这把老太太当时吓得够呛,差点把心脏病都吓出来了。之后反应过来的老太太,立刻第一时间就报了警。而至于尸体的其他部分,分别在水左港路、龙王山里发现。并且被放在一个提包、一件床单里面。
让人震惊的是,尸体在被煮熟以后,估计是总共被切成了整整2000多片。同时刀工相当精细、排放十分整齐。当时南京的刑侦支队,可以说在全国都是鼎鼎有名的。但是南京的法医在检测尸体时,仍然被凶手的手法给吓到了。
因为在这之前的时候,还没有一起碎尸案,能够做到这种瞠目结舌的程度。尸块数量之多、手段之残忍、手法之熟练,就连一般的法医,都是不具备这种心理,并且也没有这种技术能力的。由此可见,凶手的残忍程度,以及超强的心理素质。
02:警方想方设法全力调查警方在案发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对刁爱青的同学、好友进行了排查。但是由于人数太少,以及刁爱青本身就是一个内向的人,因此刁爱青认识的人,几乎瞬间就被排除了嫌疑。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够发动人民群众,一起对南大附近周边进行排查。而且警方特别提出,凶手很可能是骑着自行车的人。
同时根据凶手的碎尸手法来看,南京当地的警方曾一度认为,凶手的职位属于医生、厨师、屠夫这种。另外警方也不遗余力的对南京周边,符合这几种职业的人群调查。后来在经过各种渠道汇总!但是仍然没有太多进展。由于受害人刁爱青是一个大一新生,她的性格内向天真,同时她的交际圈并不广泛。这都给警方勘察办案,增加了很多的难度。
由于当年凶手抛尸的地点,除了一处是在郊区的龙王山,其它基本上都是在市中心的闹市区。在很多人的观点来看,凶手在市中心抛尸并不符合常理。因为按照我们的固定思维,在正常的碎尸案里面,凶手在杀了人之后,按照常理都是把尸体抛至荒郊野外啊。怎么可能如此大胆,把尸体抛尸至市中心地区呢?嫌疑人是不是在挑战社会呢?
不过按照警方的推测和调查来看,似乎并不是这样。警方的观点认为,这个凶手很可能不是独居,他原本打算是把尸体,全部扔到龙王山这种僻远的郊区。但是由于自己没有交通工具,而且过南京长江大桥这种地方,又只能坐公交车这种大型交通工具。而自己一次性携带太多的尸块,势必很可能被人怀疑发现,并且长江大桥上是有警察巡逻的。
所以凶手只能分几次抛尸,在自己第一次成功扔到龙王山后,原本他打算继续往郊区赶去。但是突然有亲朋好友、室友这种情况回来了,或者是亲戚好友这些,来家里走访居住。又或者是因为凶手,急于逃离出南京城的住所。而且自己剩下的几大袋尸块,如果放在家里的话,肯定会被别人发现。为了尽快处理这些罪证,不让尸块被他人发现。凶手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就近往南京城的闹市区扔了。
并且由于凶手没有汽车,很可能是骑着自行车扔掉的。华侨路和水左港这两个地方,相距仅仅不到10公里远。因此警方也推断出,凶手的经济条件并不是阔绰,属于一般经济的家庭情况。并且从凶手抛尸的行李包、袋子来看,都是那种样式老旧的,有的更是当年知青那辈,上山下乡所用的东西。通过这个也推断出,凶手并没有什么钱财。
03:为什么凶手没有被抓住?显然这个犯罪嫌疑人,显得相当有恃无恐,敢用如此残忍的犯罪手段杀人。也说明了两种情况!第一就是凶手十分的老练。很可能他在和刁爱青见面的时候,已经刻意性地避开了他人的注意。可能在最初的时候,凶手是本来就有非礼的打算,或者是诱奸的意图。
第二就是他和刁爱青接触的次数,很可能属于是很少并不多,同时时间很短的那种。比如在书店里偶尔搭腔说一句,除了当事人之外,其他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人。就算偶尔有人看见了,也不会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情怀疑。而且凶手很明显在事后,再也没敢顶风作案了。
也许是因为凶手自己恐惧、也许是他自己良心发现、也许是凶手出了事故病死、老死等等。再加上当时刁爱青案的线索不够,凶手极其缜密的作案手段,并没有留下太多证据。加上没有这种类似案件出现,警方也无法通过案件关联破案。
不过在2008年6月19号那天晚上,天涯社区出现了一个名叫“黑弥撒”的网友,他署名发表了一篇《给予南大碎尸案的一点想法》的帖子。在这篇长达千字的帖子里,作者以极其缜密的语言,对凶手的模样、个性特点、为何作案的动机、心理活动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当详细全面的介绍。
比如在对嫌疑人的样貌描述中,黑弥撒在帖子里如是写道:“案发时凶手在30-40岁之间,相貌端正,受过高等教育,住在南大附近,独居,懂得一些医学方面的自身,但是没有人认识和知道。”黑弥撒的帖子发出来之后,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是在6月20号的下午,有一个ID名叫“很多”的用户,对黑弥撒的帖子进行了长达几千次的回复。
用户“很多”从多个角度,对黑弥撒文章的用词,语言细节等等进行了分析。强烈的表示黑弥撒这个人,很可能和“南大碎尸案”有关。不过警方对“黑弥撒”有所调查,据说他的父亲是一个警察。黑弥撒本人在1982年出生,而案发是在1996年,彼时黑弥撒仅仅只有14岁,这也让他成功排除了嫌疑,打消了人们的对他的怀疑。警方认为黑弥撒发帖没有恶意,仅仅是个人推断猜测罢了。
04:南大碎尸案可能破案吗?从案发的1996年,到2016年的1月19号,整整过去了20年之久。网上很多消息在传,2016年2月19号这一天,属于南大碎尸案追诉期的最后一天。而在这之后,就算最终抓到了凶手,也很难去追究其刑事责任了。不过之后警方立刻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对于南大碎尸案会追究到底!”
时间跳到今年年初的时候,南大碎尸案受害者刁爱青的姐姐,刁爱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如果我妹妹没有遇害,今年也已经44岁了,很可能家庭、事业都很好。”刁爱华一提到妹妹时,总是泪流满面,并且相当遗憾和惋惜。
在刁爱华的眼里,妹妹刁爱青性格内向,但是学习十分勤奋,爱好就是读书也音乐。她和妹妹是姐妹花,自己读书不行,但是妹妹读书很厉害。妹妹她高考了两次,第一次是发挥失利,第二次就被南大录取。妹妹当时并没有谈恋爱,因此无缘无故被杀,是不会和情杀和感情纠纷有关的。
同时受害人姐姐刁爱华也表示:“妹妹离开之后,对于家庭的打击相当大。父母一个72岁、一个是70岁,并且他们股骨头都坏死了,身体状况十分糟糕。父母他们现在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希能够看到找到杀害妹妹的凶手。”
而现在科技发达,此前的白银连环命案、南医大女生命案接连被破。让身为刁爱青姐姐的刁爱华,也重新燃起了关于妹妹的案子,能够破案的希望。但是也有警方职业人士表示:“凶手碎尸并且煮熟尸体的目的,就是为了毁灭指纹、DNA等重要线索。再加上当年没有监控等技术,加上时间过去这么多年了,刁爱青案想要最终破案,真的是相当困难。”
总结现在距离案发过去了整整24年,“南大碎尸案”仍然是扑朔迷离,未能够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但是我相信正义不会缺席,期盼的就是案件能够早日告破,不仅仅让逝者能够安息,也能够给予凶手最严厉的制裁。
我们期待昭明的那一天到来,让刁爱青泉下有知。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一定要多留心眼,保护自己最重要,生命真的是太宝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