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dao理财,猪价什么时候会回升

cjdao理财,猪价什么时候会回升?
作为中国的养猪大户之一的温氏股份,认为生猪价格已经跌倒谷底。这是真的吗?温氏股份表示,这段时间商品生猪价格阶段性低价,原因是大养猪企业放量,小散退出慢,另一方面不论是大养猪企业还是个体养猪集中出栏,供给端供给量减少后,价格自然会有回升。
从市场需求来分析,生猪价格再下跌的可能性很小,存栏的生猪出栏后会有所上涨,但真正猪周期猪价上涨,首先去产能,还需要一定时间,需要等到散养户、中小养猪企业淘汰之后。
我在看到温氏的这翻话觉得很生气,凭什么拿着国家给的补助贷款,自己还要加大压栏,而农村散户养猪的朋友何来贷款?最后却要散养户跟小型养猪场来买单?说是生猪集中出栏,但是生猪集中出栏到底应该怪到谁的头上?
养猪的朋友都知道生猪价格从年初到5月上旬整体下跌超过30%,目前养猪人仍然存在压栏的情况。综合养猪人手中生猪存栏情况以及夏季人们对肉类的需求相对较低等因素一起来看,生猪价格整体上涨空间不会太大。
目前生猪价格已经连续亏损两个多月,但整体来看各大上市养猪企业集团资金较为充足。部分扩张速度较快的公司资金风险较大,比如牧原,为缩小风险,牧原一边放慢现在正在建设的项目,转手拿出资金用于理财;另一方面加大仔猪、怀孕母猪的出售。据了解,大北农养猪集团把二元母猪开始当作肥猪出售,价格下调至6元。
根据大数据分析,今年第一季度上市集团投资养猪55.10亿,较去年低了46.49%。按照投资金额排名的话,前三名是新希望、大北农、牧原。当然,这是上市猪场的投资计划,若要看实际产能的开工、竣工,温氏则遥遥领先。
2018年4月份,温氏董事陈温志芬回答投资人提问时表示,温氏未来会继续扩张。2018年,温氏将加快种猪场项目布建,预计开工产能607万头生猪,竣工产能563万头。按照这个速度,2025年出栏5000万头生猪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这就能说明,在如今低迷的生猪价格背后,不同的公司操作策略不一样。但总体来说,猪价持续下跌,使得整个养猪集团的投资已经明显放慢。
另外养猪的亏损直接反映在了各上市养猪集团的财务报表。雏鹰4月份销售报表统计,生猪19.4万头,销售收入2.3亿元。商品肉猪出售16.2万头,普通生猪出售价格为10.14元/公斤,对比3月降了0.88%,销售收入为2.19亿元。温氏4月出售商品肉猪194万头,收入23亿元,销售均价为10.01元/公斤。
由于规模化猪场增加,销售商品生猪扩张快,同时抵抗风险能力也在逐步上升,导致养猪业商品肉猪消化进程延缓,从而拉长本轮猪周期的持续时间,同时亏损时间也在被拉长!
最后我坚信,未来养猪发展肯定不是一枝独秀,一定是两极分化:即规模化猪场跟个体散养户(50-300头母猪)。
因此养猪的朋友不要放弃,剩者为王,养猪的朋友们,加油!
受疫情影响今年房价升还是降?
房价降了?可能你不了解什么是降价,对于房开商来说房价不涨就是降!去年8000一平!今年8000一平!你说降了还是涨了,当然是降价了,但是你得站在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
受疫情影响今年房价升还是降?
在此次疫情下,所有的行业都受到了冲击,房地产行业还是首当其冲,因为大家在面临这次疫情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手里有流动资金有多重要,购买生活物资,维持正常的生存,都需要流动资金,在疫情期间买房的人极少,因为大家都留着钱维持生活,等着疫情稳定下来,才会投资或者理财,这样房产交易几乎为零
你知道房开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吗?
比如恒大城房开商在疫情期间,打折扣事件,刺激消费,但是这样不是长久之计,过了不到一个月这个措施也并没有成功,因为整体价格算下来并没有便宜多少,这样一想其实说是打折房价降了,仔细想想其实折扣打得很大但是实际并没有降价,这就是房开商的套路,他们会把价格控制在范围之内不会亏本!
总结:在疫情之下房价是涨是亏?没有降但也没有涨!对于房开商来说:“不涨就是亏”,在整体经济萧条下,房开商也做出了各种折扣,但是最后算下来其实没有降低多少,价格还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西北田野 新型职业农民为你答疑解惑
有哪些业余赚钱的途径?
我觉得现在业余赚钱的方向很多,比如在头条写文章,传自己拍摄的视屏,再比如做零库存的微商,比如下班后兼职做代驾,送外卖,如果你有理财能力,那你可以选择投资理财这块,股票,基金,期货等等,我觉得国家这么发达,能提供的机会很多很多,主要还是你个人的定型在哪里?确定目标才能开始做计划,行动。如果盲目的去做一件事我估计也不会长久,坚持的时日也不会太多,除非你运气太好了,钱往你口袋里钻,那你就飞黄腾达了。
一个人爱学习,确定这个目标后去钻研这方面的知识,并克服困难,坚持以恒,我相信你终究会成功的。?
我以为网络诈骗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既然发生了,不论损失大小,都已成为既定事实。与其天天受其困扰,不如将其抛于脑后,悲悲戚戚是一天,开开心心也是一天,为何不让自己静下来,安逸地静享清晨午后傍晚,那一刻惬意时光呢?
其实,说到底,人在江湖,冷不丁遭遇一些鸡鸣狗盗,实乃常事。没有谁,能把一件事考虑的严丝合缝、滴水不漏。上一回当、受一次骗,也是人生历练与成长的一个过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在你遭遇上当被骗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你即将到来的幸运呢。古人不是曾经说过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我还隐约记得,很多年前,从一本书上看到过的一段话,好像是俄国一个很著名的文学巨匠说的,很有哲理。原文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当你失去听力的时候,你应该庆幸,因为你只是丧失了听力,你还有很好的视力;当你失去一只眼睛的时候,你应该庆幸,因为你失去的不是双眼,你还有另一只眼睛;当你失去一只胳膊的时候,你应该庆幸,你还有另一只胳膊,还有一双腿。哪怕这些你都失去了,你还是幸运的,因为比起那些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失去生命的人来说,至少你还有健康,还拥有最宝贵的生命!
因遭遇网络诈骗遭受损失,致使自己心情低落,很正常,因为被骗的滋味不好受。所以,对任何人来说,不会无动于衷,更不会波澜不惊,多多少少,心里都会隐隐作痛。有的人时间长一些,有的人时间短一些。
豁达的人,在隐痛中,将其视为“破财消灾”“吃一堑长一智”的自嘲,淡然一笑,一切烟消云散;一般的人,在隐痛中,将其视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埋怨,恨不得将那些不义小人“食其肉、啖其血、敲其骨、吸其髓!”时间一长,慢慢也就释然了。少数的人,在隐痛中,将其视为“无妄之灾”发出“为什么是我?”的抱怨,哀“已”不幸,怒“已”不争,终日陷入自责与悔恨之中。
所以,不同的性格,就会有不同的心态。心态决定情绪。在面对诸事不遂的时候,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可以顿足捶胸;也可躲在一个无人的地方,发泄呐喊!之后——关键是之后,之后,就是要学会并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人间百态,熙熙皆为利来;世间万事,攘攘皆为利往。你的诸事不遂,便是他人的春风得意;你的志在必得,或许就是他人的万劫不复!世道轮回,万般皆命;成败得失、是非恩怨,一切缘由,皆为定数;饶恕他人、放过自己,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人生之路,哪能尽是笔直的坦途;人生际遇,哪能都是如愿的美好。被人算计,上当受骗,而心情低落、情绪受挫也是情理之事,可以理解!但事已至此,没必要、也不值得再为此事纠结郁闷、哀肠百转!
你要做的,就是调整心情、调整心态,踢开那块压在心头的石头,扫除那抹浮在心头阴霾,抖擞精神,轻装便履,去到户外,到阳光下,在暖阳里,看一看金秋十月的一树金黄,嗅一嗅草地绿茵的一地清香。然后,闭着眼睛,悠悠地想:我本善良之辈,他等乃是魑魅魍魉之类,为何要用他的不耻,来惩罚自己的善良!那一刻,你便能感觉到,那暖暖的太阳光,那淡淡的花草香,已在你的周围,弥漫浸润开来......
五险一金中的五险包括什么?
一、什么是五险一金?
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一)养老保险
保障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二)失业保险
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三)医疗保险
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用后,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
(四)生育保险
保障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可以获取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
(五)工伤保险
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可以获得物质帮助。
(六)住房公积金
一种住房存储金,可以用于购房、房屋修缮等。
二、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
五险一金以上年度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为:
(1)养老保险:单位每月缴纳20%,个人缴纳8%;
(2)医疗保险:单位每月缴纳9%,个人缴纳2%;
(3)失业保险:单位每月缴纳2%,个人缴纳1%;
(4)工伤保险:单位每月缴纳0.4%,个人不用缴费;
(5)生育保险:单位每月缴纳0.5%~2%,个人不用缴费;
(6)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为5%-12%,单位和个人承担的比例为1:1。
三、五险一金关于“单位强制购买”的规定?
(1)《社会保险法》和《劳动法》第七十条、第七十三条、第一百条规定“五险”是法规规定单位必须为职工购买的,具有强制性。
(2)《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单位不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或者不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的,由住房公积金管理核心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八条规定:“单位逾期不缴或者少缴住房公积金的,由住房公积金管理核心责令限期缴存;逾期仍不缴存的,可以申请院强制执行”。
总结:
五险一金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互助性、保障性,单位必须依法履行缴存义务,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抱有侥幸心理,和法律法规条文打擦边球,将企业应承担的费用转嫁给职工,降低自己承担比例,要求职工自己缴纳,甚至全部从工资中抵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