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星魔盒,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

CF排位号 119

炽星魔盒,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从表面上看,西晋晋武帝司马炎选择了一个白痴皇帝司马衷,白痴皇帝丑丑的贾南风皇后乱政,导致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一度臣服中原王朝,居住于中原北部分少数名族在八王之乱中崛起,看清了西晋王朝虚弱不堪,群起而攻,攻而灭之。

看着这一连串的此起彼伏的又紧密相连的政治大事件,最终导致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从深层次来讲,建国之初就犯了一大串的政治错误,只是贾南风、司马衷、西晋八王之乱的八王、五胡少数民族将这些曾经的政治弊端淋漓尽致的挥洒出来了。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图,实际就是西晋王朝制度的升级版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端。

谈到西晋必然拉不下曹魏,这是相继建立的王朝,制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最遗祸后世王朝的就是建立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也即是王朝的选官制度。西晋王朝具体的选官是这样操作的,在任职中央的官员之中,选拔德行、操守、政绩都比较好的官员出任地方州郡的“大中正”,然后由大中正选拔“小中正”负责辅助自己。如此一来,大中正和小中正就是各州郡为王朝选拔品评官员的主要官员。

中央政府发给各地的大中正一个“人才调查表”,按图索骥。按照中央政府的“人才调查表”,人才分为九等,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人才既然分出了等级,在任命官员的时候就有据可查,品级越高,担任的官员也就高,同时升迁的机会很大。

如何品评人才的等级呐?主要有三个阶段的考察:

第一、家世。主要依据是祖先曾经做过什么样的官员等级、爵位等级,简单一句话就是拼爹、拼祖宗。

第二、品德。相类似于现在的个人品德。

第三、确定九品之中的品级。曹魏时期,主要依据是个人品德,家世作为参考;到了西晋时期却掉了过来,主要看家世拼爹,个人品德作为参考了。

以上这些操作主要由大中正个人了解,小中正辅助,最后确定人才的“品级”,然后上报“吏部”,选拔任命官员。

如此一来,高官的后代基本都能做到高官,中级官员的后代做中级官员,下级官员的后代做下级官员,普通百姓根本没有什么机会。东汉末年的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就是类似这种制度的写照。

如此一来,官员任命和社会财富都被个别阶层霸占了,这些地主阶级的人物为了保护自己的官位和财产,形成很多著名的家族,这些家族聚族而居,建立小城池,宾客、部曲组成军事武装,俨然一个小的独立王国。

在这些豪强大族地主的心目中,曹魏、西晋的创立者都是从小割据地方成长起来,他们自己也不比曹氏、司马氏差到哪里去,心目中都有这样的观念——“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

造成各个州郡豪强林立,私人武装盛行,并且有逐步扩大的势头。西晋整个豪强地主统治阶层有了这样的分裂观念,欠缺的就是机遇了。

“九品中正制”授予官员图,真正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八王之乱中八王的军队从哪里来的?

如果西晋王朝的那些王爷们手中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他们是断然不敢和中央政府叫板的,那么“西晋八王”为何拥有这么多的军事势力?稍微两个王爷联手就颠覆了西晋中央王朝的政治格局。

这要从司马炎的“六等之封”说起。何谓“六等之封”呐?

265年,司马炎提出了“使同姓必王”,一下子封了27位西晋王爷。277年,司马炎再度确定了“王、公、侯、伯、子、男”六级爵位制度,并确认非皇子不能为王。

奇葩的是西晋的王、公、侯手中都有军队,详细如下:

西晋的王分为郡王、县王。郡王按照食户分为大国、中国、小国,大国由2万户增加到4万户,中国由1万户增加到2万户,小国普遍增加到1万户。县王由1000户增加到3000户。

公侯之中也有郡公、郡侯,也有县公、县侯,满1万户的公侯称之为大国,5000户-10000户之间的称中国,不足5000户的为小国

大国的西晋王有上中下三军,合计5000人;中国的西晋王有上下两军,合计3000人;小国的西晋王有一军,合计1500人。

公的大国同5000户小王的军制一样,设置一军1500人;侯的军制和不满5000户的小王一样,设置1000-1100人的军队。

西晋的那些郡王们之前经常在国都逗留,也有很多王到封地就职。贾南风乱政给这些有军队的郡王们以出兵的政治借口。握住自己手中的5000兵马,联络治理下的公侯军队,稍微一凑合就有几万军队,两个郡王一联合,就足以和中央政府的军队叫板,况且有些军队的军官根本不和贾南风是一条心,轻易就能发动政变。

司马炎几乎恢复了西汉初年刘邦同姓封王的模样,而且有很多公侯都能掌握军队,导致国家分裂的军事力量掌握在一些西晋王的手中了,同时有很多地方公侯也都想趁此机会让家族崛起,这是八王之乱根本性的源头之一。

八王之乱中八王属地,倘若手中没有那么多军队,也乱不起来的

五胡乱华的真正原因。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附中原王朝是在东汉初年的事情,即便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混战时期,这些少数民族也没有翻起浪花,为何到了统一的西晋王朝却崛起了呐?

其实西晋王朝在建立之初已经是暮年了,九品中正制使得官员及其后人世代为官,普通百姓始终处于底层,至于北方内附的各个少数民族也不列外。

再者,司马炎在统一之后就助长奢靡之风,西晋首富石崇和司马炎的舅舅王恺——西晋第二富斗富,极尽奢靡,而司马炎则一笑置之。其目的就是打造一片所谓祥和的政治局面。

贵族们极尽奢靡,他们的钱财主要是压榨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对于压榨普通民众,西晋的贵族们毫不手软。至于内附的北方少数民族也是深受其害,很多少数民族的人被西晋的贵族抢掠,很多人成为奴隶。举一个非常显著的例证,西晋灭亡之后建立后赵的羯人石勒,就曾经被西晋贵族掠卖为奴隶。这也就为五胡乱华买下了民族仇恨的种子,少数各个民族都出现了空前的凝聚力。

因此,在西晋灭亡前后,少数民族的上层对西晋的汉人极度仇视,民族矛盾极度爆发。一旦摆脱西晋王朝的歧视和压榨,建立自己的政权,就经常性的屠杀北方的汉人作为报复。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已经到了西晋的核心区域

简单总结一下西晋快速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关联如下:

九品中正制选官形成世家大族,并拥有一定量的部曲军队,割据地方。西晋王公分封也使得离开都城的他们手中掌握了不小数量的军队,世家大族和西晋王军队的联合使得他们有与中央军队抗衡的底气,恰贾南风乱政,一举兴起“八王之乱”。西晋八王中的每个王都有军事力量,又互相不服气,打残了西晋。

极度奢靡的西晋王朝,压榨普通百姓和内附的少数民族,民族矛盾爆发,使得北方少数民族凝聚力空前提高。趁着西晋大衰落之际,一举灭之,短短51年的西晋留下的是一地鸡毛。

炽星魔盒,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

董卓和袁绍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诸侯割据,终成三国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谁?其中,董卓和袁绍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最大的责任者应是皇帝,如果没有祸起萧墙,王朝是垮不掉的。

昏聩的皇帝使东汉走向末路

东汉末年的朝廷,皇帝崇信宦官,要么是外戚当权,大力打击士人,实行了“党锢”。汉灵帝当皇帝时,大肆敛财,大兴土木,途径之一是卖官鬻爵。那时,当官都要向皇帝纳贡,立有军功或有威望者都要交钱方能升官,三公也不能例外。诸葛亮密友崔州平的父亲名士崔烈,当年通过汉灵帝的乳母进献了五百万钱,当上了司徒。汉灵帝却有些后悔了,说要一千万好了。

汉灵帝的另一途径是加税,大太监、中常侍张让、赵忠建议对全国的耕地每亩加收十钱,用于修建宫殿等项目。灵帝还下诏让各地向都城洛阳运送木材和石料,宦官们在验收时强迫地方贱卖。各地的官吏乘机增加百姓赋税,让百姓困苦不堪。官逼民反,爆发了黄巾起义。

皇族刘焉看到天下混乱,便向汉灵帝建议为了镇压叛乱,设置更有权力的州牧。以前,州里仅有负责监督的刺史,底下是郡守,州牧则一统州军政大权。州牧有利于指挥调动全州力量,但也为诸侯割据打下了伏笔。刘焉被委任为益州牧,他儿子刘璋后来就独霸益州了。董卓当政时任命公孙度为辽东郡太守,公孙度便自称为辽东侯、平州牧,割据一方。魏国时期,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自立为王,被司马懿剿灭了。

汉灵帝死后,年幼的汉少帝登基,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对立,袁绍与董卓相继登场,助推了东汉的倒塌和分裂。

袁绍引狼入室,董卓施行暴政

祸乱是从何进诛杀宦官开始的,他妹妹何太后不同意清除宦官,何进的手下袁绍建议召外地将领入京,董卓便应召带兵而来。另一部属曹操认为多此一举,被何进厉声呵斥。事态的发展证明曹操的正确,何进先被宦官诛杀了,袁绍和他弟弟袁术带兵打进皇宫,大杀宦官。本来袁绍等人已达到目的了,但这时董卓带着大队人马进京了,攫取了胜利果实。

董卓刚到洛阳时,骑都尉鲍信劝说袁绍:“董卓恐怕有不轨之心,现在不早作打算,必然会被他控制”。但董卓久经战阵,部下勇猛,袁绍有些畏惧他,不敢发动进攻。很快,董卓接纳了何进的人马,并指使吕布杀死了另一实力将领丁原,迅速成为洛阳的老大,胁迫皇帝让自己当政。在董卓要废掉汉少帝、立汉献帝时,袁绍进行了抗争,随后便逃离了。

董卓执政之初,还能任用贤能,收买人心。他没与袁绍计较,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但当董卓大权在握后,便显现出残暴的本性,纵兵抢掠皇亲贵族和百姓,滥杀无辜,奸淫妇女,激起了民愤。在外的袁绍召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被推举为盟主。至此,操控朝廷的董卓与地方诸侯对立,带着洛阳的富豪和百姓迁都长安,把他们的财物席卷一空,还掘了历代皇帝陵寝和高官的墓地,放火烧了洛阳,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袁绍带头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作为诸侯的盟主,打董卓并不积极,只有曹操和孙坚出兵了。董卓派人招抚各路诸侯,劝说袁绍等人服从朝廷,但袁绍和袁术先后杀了朝廷派去的人。而且,袁绍等人认为汉献帝年幼,被董卓所控制,而皇族、幽州牧刘虞贤明,准备拥立刘虞当皇帝。曹操当即表示反对,加上刘虞本人坚决拒绝,袁绍等人另立朝廷的事才罢休。

随后,袁绍夺了韩馥的冀州,又是那个鲍信对曹操说:”袁绍身为盟主,竟以权谋私,看来另一个董卓要产生了。”由此可见,袁绍带头割据,他弟弟袁术在南方抢地盘,刘表、公孙瓒等诸侯纷纷发展自己的势力,天下分崩离析在所难免。

这期间,司徒王充设计,在吕布的帮助下,除掉了董卓。但王充不肯原谅董卓的部下,导致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汉献帝颠沛流离。在这时候,袁绍的谋士建议迎回汉献帝。但袁绍可能想着自己称王称霸,没有采纳这一建议。结果,曹操抓住机会,迎回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树立自身的权威,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后来,献帝下诏给袁绍,说他:“地广兵多,但专门结党营私,没有勤王救驾,只是擅自攻伐。”可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袁绍败给曹操是不奇怪的。

人类到底终结于什么?

人类到底终结于什么?

貌似很深奥晦涩的哲学问题。要弄清人类到底终结于什么,首先得回逆人类的发生发展史。人类从无意甚至太大的偶然中,从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有机物,一步一步一点点的进化到了有思想有智慧的人类。有了思想有了智慧,为了生存,人类学会了趋利避害,拼命去创造得以生存的物资基础,进而才产生了精神世界。

可能对也可能错的了解了人类的发生发展,那么第二步就该剖析一下人类的本能。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温饱,随着人类行动能力,进而发展岀来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方法、方式,也就形成了所谓的精神生活~文明,欲望就象美女的一层层面纱,被一点点的剥离了岀来,成为了人人喊臭却又人人想吃的东西。于是,潘多拉魔盒打开了……

终于,人类为了更悠雅地享受物资和精神文明,得积累足以让自己幸福和快乐的物资基础。于是去争夺能想到的一切资源,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三十六计,七十二变,无所不用其极!当满足欲望成了信仰,当道德再不能成为人类本身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当所有的一切手段都成了自己生存的必须,当不计后果成了最后唯一的选择。所以,最后………

有智者说:人,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佛说:人,生于善,止于恶。道说: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哲学说:人,生于偶然,死于毕然。

我说:人,生于自我,终结于自我。

DNF旭旭宝宝晒收藏旧装备?

我们知道DNF是一款运营11年的老牌网游了,在游戏最火爆的时候,创下了八百万勇士同时在线的奇迹。可是随着版本的更新,DNF也逐渐落寞了,甚至一度到了要凉的地步。因此很多玩家经常会在游戏中看一下老装备,以此来回忆自己逝去的青春,最近宝哥也晒了一下收藏的旧装备,仓库里的还有三个绝版称号,据说全服都找不到第二个。那么这些称号是否真的很稀有呢?

首先我们从截图中可以看到,宝哥所囤的绝版装备还不少,足足有一仓库和一背包的紫装,防具、首饰、武器可谓是样样俱全,这其中包括流光套、鳞岩套、龙脊套、龙鸣套等,在DNF的60版本中,如果能够穿上这些紫装,已经算是土豪的水平了。除此之外,宝哥的背包中还有三个绝版的称号,分别是无限期的斗志碎片、守护碎片和信念碎片。要想得到这些称号很不容易, 需要玩家氪金开炽星魔盒才行。

其次我们从宝哥的背包中可以看到还有一个设计图纸,它的作用是把斗志碎片、守护碎片、信念碎片合成一体,生成一个迦尼萨神的称号。在DNF的早期版本中,不管是碎片,还是迦尼萨神的称号都很常见,但是现在却难得一见了。不管你从拍卖行怎么搜,都搜不出来。看来是时代变了,有些装备势必要退出DNF的舞台。

其实在DNF这款游戏中,稀有的装备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就是11年的老玩家,也不可能全部都记得清楚。个人感觉这些装备象征着DNF的辉煌,随着它们的淘汰,DNF的风光也就不再了。留给我们的只有回忆而已。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请把你的想法写在评论区,喜欢的朋友可以加个关注,谢谢。

那是朱瞻基继位还是朱高洵?

明朝虽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与历朝历代又有所不同,大多数朝代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都是一个儿子一个儿子地轮,先嫡后庶、先长后幼,充其量也就是嫡长孙有时候能稍微占点儿便宜、盖过叔叔们一头。但明朝却是一房一房的轮,什么意思呢?只有等嫡长房绝嗣了,才能轮到嫡次房、嫡三房或者庶长房!因此,与其说明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倒不如说它实行的是“嫡长房继承制”。为什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之后继承皇位的是明世宗朱厚熜?因为明孝宗朱祐樘一脉绝嗣了,明睿宗、兴献王朱祐杬一脉是排庶出三房(朱祐樘为明宪宗朱见深庶出第三子)之后最长的一房!

皇太孙和亲王世孙、世曾孙的设置

历朝历代通常都只设置皇太子、亲王世子等等,有的朝代甚至连亲王世子之类都不设置。比如初唐武德年间,皇太子李建成的儿子与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的儿子一样,都只被封为了郡王,连亲王都不是!就更别说什么“皇太孙”了……

▲唐高祖李渊画像

但明朝不同,明朝自第一位皇太孙朱允炆出现之后,皇太孙基本都是明立的!不仅有皇太孙,明朝还设置有亲王世孙、甚至世曾孙以及郡王长孙等等。如果不是一房一房地轮,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专门设置这些?皇太孙,多么扎眼的名头!如果皇太子死了由他弟弟来当新皇太子,那皇太子的儿子算什么?二皇太孙吗?原来的皇太孙何去何从?除了增加祸起萧墙的几率,设置皇太孙没有任何意义,不是吗?除非是一房一房地轮,皇太孙的设置才有意义,他就是法理上储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皇位的第二顺位继承人!

▲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画像

建文帝即位坐实了“嫡长房继承制”

如果说洪武年间,“嫡长房继承制”还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设想,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朱允炆正式继承皇位便坐实了明朝的“嫡长房继承制”。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有二十几个儿子,虽然朱允炆即位时前三个已经去世了,但老四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还活着!如果是儿子之间轮,继承皇位的应该是朱棣而不是朱允炆,不是吗?不管朱棣后来抢来了皇位如何如何,至少在朱元璋的构想中,皇位是嫡长房优先,嫡长房之后是嫡次房、嫡三房,等他们都成了“绝户”,才能轮到朱棣。所以,朱棣篡位的罪名是无论如何也洗不脱的,就算如他所标榜的那样、他也是嫡出,也依然逃不脱篡位的罪名……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明立的皇太孙

明成祖朱棣虽然是通过篡位抢来的皇位,但是在成为皇帝之后,他显然没有打算否定他老爹明太祖朱元璋搞出来的“嫡长房继承制”。永乐九年,朱瞻基被朱棣正式册立为皇太孙!自此,朱瞻基的“第二顺位继承人”名分正式确立。除非有人学朱棣再上演一出“靖难之役”,否则皇位的继承顺序只能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没有第二个选择!换句话说,即便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只要朱棣还能做得了主,将来继承皇位的依然还是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更何况,明仁宗朱高炽远不止朱瞻基一个儿子,而且除了朱瞻基之外还有嫡子!如老三朱瞻墉、老五朱瞻墡,都与朱瞻基一母同胞。就算朱瞻基也死了(彼时朱瞻基尚无子嗣),皇太孙还可以是朱瞻墉、朱瞻墡,甚至是朱高炽庶出的儿子!怎么轮也轮不上朱高煦和朱高燧……除非朱棣自己改变想法,打算让儿子来接班,这是有可能的。不过,从后来朱棣对朱高煦、朱高燧的态度来看,恐怕也未必!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最后顺带说一说,明成祖朱棣总共就四个儿子,三嫡一庶,嫡出的老大明仁宗朱高炽、老二汉王朱高煦、老三赵王朱高燧和庶出的老四朱高爔,从来也没有一个叫朱高洵的儿子!更何况,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规矩,朱高炽这辈除了靖江藩之外,无论亲兄弟、还是叔伯兄弟都是火旁,比如朱允炆的炆、朱高炽的炽都是火旁,怎么会冒出一个水旁的朱高洵呢?即便是朱高煦,煦字下面那四个点依然是火旁!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www.cfxiaohaopifa.com/cf/1938.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