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的条件,世界第一外流河

游戏资讯 96

阿尔伯特的条件,世界第一外流河?

尼罗河

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与中非地区的刚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并列非洲最大的三个河流系统。尼罗河纵贯非洲大陆东北部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埃及,跨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最后注入地中海。流域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全长6650公里,年平均流量每秒3100立方米,为世界最长的河流。

阿尔伯特的条件,世界第一外流河

尼罗河流域分为七个大区:东非湖区高原、山岳河流区、白尼罗河区、青尼罗河区、阿特巴拉河区、喀土穆以北尼罗河区和尼罗河三角洲。最远的源头是布隆迪东非湖区中的卡盖拉河的发源地。该河北流,经过坦桑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从西边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尼罗河干流就源起该湖,称维多利亚尼罗河。河流穿过基奥加湖和艾伯特湖,流出后称艾伯特尼罗河,该河与索巴特河汇合后,称白尼罗河。另一条源出中央埃塞俄比亚高地的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在苏丹的喀士穆汇合,然后在达迈尔以北接纳最后一条主要支流阿特巴拉河,称尼罗河。尼罗河由此向西北绕了一个S形,经过三个瀑布后注入纳塞尔水库。河水出水库经埃及首都进入尼罗河三角洲后,分成若干支流,最后注入地中海东端。

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在苏丹北部通常5月即开始涨水,8月达到最高水位,以后水位逐渐下降,1至5月为低水位。虽然洪水是有规律发生的,但是水量及涨潮的时间变化很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这两条河的水源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季节性暴雨。尼罗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埃塞俄比亚高原提供的,其余的水来自东非高原湖。洪水到来时,会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又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来,尼罗河河谷一直是棉田连绵、稻花飘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夹持中,蜿蜒的尼罗河犹如一条绿色的走廓,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水量丰富而又稳定。但在流出高原,进入盆地后,由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滞了水流前进,在低纬干燥地区的阳光照射下蒸发强烈,从而损耗了巨额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白尼罗河在与青尼罗河会合处的年平均流量为每秒890立方米,大约是青尼罗河的一半。尼罗河下游水量主要来自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其中以青尼罗河为最重要索巴特河是白尼罗河支流,它于5月开始涨水,最高水位出现在11月,此时索巴特河水位高于白尼罗河,顶托后者而使其倒灌,从而加强了白尼罗河上游水量的蒸发。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上游处于热带山地多雨区,水源丰富。由于降水有强烈鲜明的季节性,河水流量的年内变化很大。春季水量有限。6月开始涨水接着即迅猛持续上涨,至9月初达到高峰。在此期间它也会使白尼罗河形成倒灌。11~12月水位下落,以后即是枯水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不及每秒100立方米,约为洪水期最大流量的1/60。阿特巴拉河也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由于位置偏北,雨量更为集中加上其流域面积小,所以流量变化更大。冬季断流河床成为一连串小湖泊。

尼罗河有很长的河段流经沙漠,河水水量在那里只有损失而无补给。由于河流的上源为热带多雨区域,那里有巨大的流量,虽然在沙漠沿途因蒸发、渗漏而失去大量径流尼罗河仍然能维持一条长年流水的河道。像尼罗河这种不是由当地的径流汇聚而成,只是单纯流过的河,称为客河。当地的气候条件对这些“客河”的形成没有积极的作用,只有消极的影响。尼罗河干流的洪水于6月到喀土穆(苏丹首都)月达到最高水位。开罗于10月出现最大洪峰。尼罗河的全部水量中60%来自青尼罗河,32%由白尼罗河供给,剩下8%来自阿特巴拉河。但洪水期和枯水期有很大变化。在洪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河占68%,白尼罗河占10%阿特巴拉河占22%在枯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柯下降为17%,白尼罗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此时断流,无径流汇入。上述几条河流在尼罗河水量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和变化与各河流域的降水多寡、季节分配特点有密切关系。

100级达成阿尔伯特的条件怎么完成?

在游戏《刺客信条:瓦尔哈拉》中,达成100级需要完成以下条件:

1. 游戏中的剧情、世界事件和辅助任务要尽可能地完成,以获得经验值。可以查看地图上的任务进度来跟踪自己的任务进度。

2. 通过战斗、破解宝藏、解决谜题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属性。

3. 收集宝藏和神器,以获得额外的经验值,并获得一些特殊的物品,提高自己的战斗能力。

4. 参加多人联机游戏,与其他玩家竞争,并完成竞技任务,以获得经验值和其他奖励。

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中达成100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在游戏中持续学习和不断挑战自己。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持平衡、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以避免游戏过程中的过度疲劳和其他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奇点理论不能让人信服?

奇点理论说的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宇宙中的物质会无限地收缩。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引力与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关系。

于是,不同物体的靠近,会增大两者的引力;而增大的引力又会进一步地使两物体相互靠近。如此往复,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这种距离与引力的循环♻️,直至宇宙中所有的物体都挤在一起,塌缩成一个没有体积的奇点。

于是,体积为零,中断了上述循环过程。

于是,宇宙开始反转,由收缩转变为膨胀,开始了新一轮的宇宙演化周期。

奇点理论的问题在于,人类实在是无法想象,如此多的物质被压缩在一个没有体积的奇点。

在此极端的情况下,物质肯定会转变为其他的东西。因此,该东西才是宇宙中的最基本的构成。然而,根据现有的认识,人类对于没有体积的东西是一无所知的。

实际上,这反而证明了关于奇点理论的推理,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出在万有引力公式身上。

万有引力公式是牛顿在前人观测星体🌟运动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由于自然界是不连续的,存在着质的变化。当认识的范围出现了质的变化,原来归纳的理论和公式就失效了。

为了消除连续的能量会在紫外端出现能量的无穷大即紫外灾变,普朗克建立了黑体辐射公式,其中有一个物理常数h,其具体的数值为6.623x10-27尔格秒。

这是一个角动量的单位,表明宇宙中存在着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即量子,能量是描述该量子运动能力的参量。

又由于任何粒子都具有波动性,说明宇宙中存在着统一的物理背景。而且,这一物理背景是不连续的,是由离散的量子构成的。根据计算,目前空间量子之间的距离为2.913x10-14厘米。

因此,当两物体的距离小于空间量子之间的距离时,就超出了万有引力适用的范围。因为,万有引力是长程力,必须借助于空间来实现。然而,一旦距离小于空间量子的间距时,该量子空间就不再存在了。于是,万有引力会以指数的形式迅速减小为零。

此外,由于原子的体积是由高速运动的电子对量子空间产生的屏蔽效应,说明物质只是由更为基本的粒子所形成的封闭体系。

因此,在宇宙收缩的过程中,物质早已因挤压而解体还原为最为基本的粒子即量子,因而万有引力也随之消失了。

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宇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体系。宇宙的膨胀与收缩,并不取决于物质,而是取决于宇宙内外部量子空间的压力之比。

作为极限的推论,当宇宙内部空间的量子收缩至它们彼此之间的距离等于零时,宇宙就再也无法收缩了。此时,宇宙的体积等于量子的体积乘以量子的数量。

由于普朗克常数h是量子的角动量,具有不可再分性,表明量子的质量和半径都是大于零的。根据计算,量子的半径为3.57x10-21厘米。

综上所述,奇点理论的产生是因为万有引力公式在距离为零时的无穷大。由此,说明万有引力是有局限性的。宇宙的变化与万有引力无关,仅只是取决于其内外部量子空间压力的对比。

你最了解的科学家是谁?

导读:在物理学史上,谁的名字被提到的最多,你一定不知道! 大多数人会想到爱因斯坦,但其实是伽利略。学习,物理学,研究物理学的很多领域,都绕不开伽利略。

第一名:伽利略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伽利略从实验中总结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等。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

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纯属思辨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其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我多说一句: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他的眼神!

第二名:牛顿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我多说一句: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喜欢他的眼神。但是想问他一个问题:“终身不婚,是种什么体验?”!

第三名: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享年76岁。犹太裔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我多说一句:他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深信不疑。但这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是“相对论”。

第四名:麦克斯韦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经典电动力学的创始人,统计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1831年6月13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1879年11月5日卒于剑桥。

1847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成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大学里当教授,最后是在剑桥大学任教。1873年出版的《论电和磁》,也被尊为继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的一部最重要的物理学经典。麦克斯韦被普遍认为是对物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没有电磁学就没有现代电工学,也就不可能有现代文明。

我多说一句:他的数学天赋,第一次让很多人嫉妒。不仔细看,有点马克思的感觉。 下次遇见大胡子,都得注意留心。

第五名:玻尔

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丹麦文: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硕士/博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他还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我多说一句:单单一个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就足以傲视群雄!! 哥本哈根学派,不是哈根达斯学派!吃货们注意了。呵呵,不要笑,还真有人弄混了!

第六名:普朗克

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文: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享年89岁),出生于德国荷尔施泰因,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且和爱因斯坦并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大物理学家。他因发现能量量子化而对物理学的又一次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1874年,普朗克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后改读物理学专业。1877年转入柏林大学,曾聆听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夫教授的讲课,1879年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7年任德国威廉皇家学会的会长,该学会后为纪念普朗克而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我多说一句:很多知道我还汇编一本《相观天下》,是看相的。那么什么样的是聪明的。今天揭秘了! 从普朗克开始一直往上看,你能总结出什么? 很明显,看额头,看脑门。都是高,都是亮,都是大。 其实从生物角度也是有道理的,脑容量大,健康,所以聪明!

还有一点,差点忘了透露:眼神!眼神! 脑门高,还得神亮! 神昏则疲。

第七名:法拉第

迈克尔·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出生于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

迈克尔·法拉第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学生和助手,他的发现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是麦克斯韦的先导。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1831年10月28日法拉第发明了圆盘发电机,是人类创造出的第一个发电机。

由于他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之父”。

我多说一句:我多说的这一句,你们可能会喷我,但我无所谓。法拉第小学文化,从民科起家!还是上面那位名叫麦克斯韦先生的老师。法拉第擅长实验,首次提出场的概念。他的学生正好擅长数学!麦克斯韦真正做到了超越了老师! 超越老师,才是对老师最大的尊敬! 此话没毛病,在各国都是!

第八名:卡文迪许

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1731年10月10日——1810年3月10日),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1731年10月10日生于撒丁王国尼斯。1742—1748年在海克纳学校读书。1749—1753年期间在剑桥大学彼得学院求学。在伦敦定居后,卡文迪许在他父亲的实验室中当助手,做了大量的电学、化学研究工作。他的实验研究持续达50年之久。1760年卡文迪许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成员,1803年又被选为法国研究院的18名外籍会员之一。

1810年3月10日,卡文迪许在伦敦逝世,终身未婚。

我多说一句:他是富二代,不缺钱。王思聪都没有他有钱,但他好像对女人不感兴趣。打了一辈子光棍!他第一个测出地球的质量。上过高中的,都接触过这个人。扭秤实验! 还记得吗?

第九名:费曼

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英文原名: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享年69岁),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理查德·费曼,高中毕业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最初主修数学和电力工程,后转修物理学。193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42年6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与高中相识的恋人艾琳结婚。1942年,24岁的费曼加入美国原子弹研究项目小组,参与秘密研制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1945年艾琳去世。“曼哈顿计划”结束,费曼在康奈尔大学任教。1950年到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托尔曼物理学教授,直到去世。

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正化的计算方法,这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费曼还发现了呼麦这一演唱技法,曾一直期待去呼麦的发源地——图瓦,但是最终未能成行。 他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纳米概念的人。

我多说一句:去看看费曼的爱情故事,你不流泪,就不懂爱!

费曼曾深情地写道:“亲爱的,你就像是溪流,而我是水库,如果没有你,我就会像遇到你之前那样,空虚而软弱。而我愿意用你赐予我的片刻力量,在你低潮的时候给你抚慰。”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费曼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每次看到丈夫那瘦削的脸庞,艾琳都会心疼地问:“亲爱的,能不能告诉我,你到底在做什么工作?”每次,费曼总是一笑:“对不起,我不能。”

1945年6月16日,她【艾琳】永远的闭上了眼睛,那时他们结婚才三年,离第一次核爆炸只有一个月了。弥留之际,她用微弱的声音对费曼说:“亲爱的,可以告诉我那个秘密了吗?”费曼咬了咬牙:“对不起,我不能。”

好了,透露太多,你们会提前流泪的。不要湿了我的头条号。回家哭吧,家里有你的爱人!

第十名:狄拉克

保罗·狄拉克,OM,FRS(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并对量子电动力学早期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曾经主持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并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度过他人生的最后十四个年头。

他给出的狄拉克方程可以描述费米子的物理行为,并且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

1933年,因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里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埃尔温·薛定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多说一句:说到这里,我其实多说了10句了。 狄拉克活着从不为金钱和享受,他喜欢一个人研究这个世界! 他的精神可以称为最纯净的灵魂!

第十一名: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

,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我多说一句:本来没有第十一名。因为杨振宁的名字确实不是物理学中提到最多的名字。主要是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但你们真的要尊重这个人,他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将来他的名字被提到的次数,会让我们吃惊。

摘自独立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作品。

DNA在自然情况下可以保存多长时间?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从化石中提取出DNA已成为现实,科学家们甚至实现过提取出40万年前的古人类DNA碎片,不过提取化石DNA需要苛刻的条件,成功几率很低。

DNA是生物信息的载体,研究生物的演化和生理特征离不开对DNA的研究,但是生物死亡之后随着遗骸的降解,DNA就很难保存,一些说法认为遗骸中的DNA的“半衰期”是521年,数千年后残存的DNA信息就比较少了,而化石的形成需要苛刻的条件,需要被埋藏在地下数万年之久,通过复杂的理化作用,矿物质灌注骨头缝隙,最终使骨质褪去而保留石质的骨头形状,DNA几乎分解殆尽。

而且曾经化石发掘也存在缺陷,毕竟它们埋藏于地下,发掘后不自觉地会清理它们,去除周边的杂质,然而所谓的杂质中也可能保存着生物信息,即便残存很微量的DNA信息也会在冲洗的过程中损耗,且水中有微生物,又会给化石引入外来的DNA影响,导致观测的极不准确。不过有些化石保存得比较完整,且保存的环境比较特殊,比如西伯利亚冻土地带、以植物油脂形成的动物琥珀,生物完整性保存得比较好,很好地和外界隔绝,且由于周围物质的稳定,可能会残存着一些DNA碎片,但处理这些化石的时候也需要相当的谨慎。

法国巴黎贾奎斯·莫诺研究所的Eva-Maria Geigl和她的同事们研究埋藏了3200年的生物遗骸,这些生物遗骸都来自于欧洲野牛,第一组化石出土后被送进了博物馆,当然已经清洗过了;第二批发掘出来之后就保存在-20℃的低温环境中。结果不言而喻,第一批遗骸中几乎找不到DNA,而在第二批中则总能找到DNA。所以对于出土的化石需要谨慎地处理,防止水冲洗等方式,避免对化石的污染,他们发现化石DNA不利于存在于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有必要的话周围的土壤岩石也需要收集一些,人手不能直接接触,需要戴上乳胶手套,取出之后还可能需要放在低温环境中,避免残存DNA的进一步损耗。

化石DNA的提取也是找DNA碎片,然后通过PCR扩增,最后和现代生物的DNA或者蛋白质进行比对(蛋白由基因翻译而来,自然也可用于反推基因序列),1997年德国马普学会演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的斯万特·帕博率领的团队成功获取了尼安德特人的mtDNA(线粒体基因组),而尼安德特人生活于至今数万年前的欧洲大陆,这项研究也经对比发现了现代非洲之外人群体内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这个成功给了人们启示,于是很多的古生物DNA研究室建立了起来,利用分子生物学,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地想要获取古人类以及其他古老生物的遗传信息,以了解演化的历程。

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将土壤、微生物中吸附的DNA碎片富集,获得更多的DNA材料,我国古生物学家付巧妹就用这种方式获取了生活于亚洲的4万多年前的田园洞人DNA。利用这种方法科学家们也找到过10万年前古人类的DNA,并且认为超过10万年的化石中基本不可能再找到DNA,但是在2013年前后,科学家们将这个极限又往前推进了,科学家从一根海得堡人的大腿骨里获得了最古老的人类DNA,而这个股骨的主人生活在大约40万年前,该研究发表于《自然》杂志上,证明了海德堡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联系,不过目前这大概是一个极限了。

化石DNA的研究催生了一门新生学科——分子人类学,是利用分子信息推测人类起源、演化历程的学科,目前世界各地有很多古生物研究实验室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获得的成果已经比较丰富,而这类研究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发掘时的DNA丢失、避免污染和注重保存。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www.cfxiaohaopifa.com/cf/7802.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