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女的赏赐,为何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游戏资讯 53

dnf皇女的赏赐,为何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朱棣历史上有记载老婆就多达十五位,人超过一半的人数是朱棣称王后朝鲜进贡来的女人,在朝鲜第二次进贡女子时,明成祖向朝鲜提出令人启齿的要求,也道出朱棣正值壮年却再没有子嗣的秘密。

dnf皇女的赏赐,为何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朱棣一生有9位子女,四个儿子五个女儿,其中徐皇后贡献7个子女,其他两个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均能确定的一点是朱棣在32岁之后就是登基为王的前十年开始就没再有子嗣出现,让人不禁疑惑,是这一届的老婆不行还是这一届的皇帝“不行”?

朱棣的挚爱——徐皇后。

徐皇后是明朝开国第一大功臣徐达的长女,人称“女诸王”,朱棣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看中徐氏,亲自为儿子燕王说媒,结婚一年后,徐氏基本上以一年一个孩子的速度为朱棣生孩子,从怀孕生子再到怀孕生子称得上是无缝衔接,从16岁生到了24岁才停止,此时朱棣也才26岁,徐氏一共生育三男四女,可见,朱棣多爱他的原配,仿佛在告诉大家,他只愿和她生孩子。

徐皇后跟她的婆婆朱元璋的马皇后一样,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之一。她为人简朴,在她的带领下,后宫之中走的也是“极简风”;她编成女书《内训》,发给后宫妃子人手一册;她教导子女要孝顺;她常和后宫嫔妃说要和睦相处。

她对丈夫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真心实意的劝谏。朱棣常常忙到晚餐忘记吃,徐皇后也学着朱棣不吃晚饭,用自身的苦劝朱棣要保重身体;朱棣在“靖难之役”时,率兵在前方打仗,徐皇后则鼓励将士的妻子们一起保卫后方,她还常常劝谏朱棣使兵民休养生息,施以仁政,重用人才,不能只重用燕王府的人,朱棣每每听到来自他心爱的皇后劝告,他总是会心一笑。

永乐五年,朱棣的挚爱徐皇后病逝,朱棣悲痛万分,从此永乐年间,除了徐皇后,再无第二任皇后,看到出来朱棣对徐皇后用情至深,笔者认为这是朱棣当了22年的皇帝,没有一儿半女的原因之一。

朱棣说:第一批贡女质量不太行。

朱棣称帝后,朝鲜给朱棣进贡了第一批女子,有后来的权贤妃、任顺妃、崔惠妃、李昭仪、吕婕妤,这其中权贤妃是继徐皇后之后朱棣最爱的女人,《明史·后妃传》很少有记载后妃的样貌,却对权贤妃记载:“(权妃)资质秾粹,善吹玉箫。”

尽管是这样,朱棣对她们还是“不满意”,他对朝鲜国王说第一批进贡的处女“都不甚好”,要求朝鲜国王再进贡两名贡女,郑允厚之女被选中入宫,见到郑氏的太监黄俨就说:“郑氏长相一般,希望能再找到样貌出众的女子进贡。”

但朝鲜实在找不到适合的人代替,不得已,郑氏最后还是入宫了,很显然,太监黄俨对朱棣的“口味”还是了如指掌的,郑氏入宫并没有得到朱棣的宠爱。

永乐十五年,朱棣直接指派黄俨到朝鲜挑选贡女,于是样貌出众的韩氏和黄氏就被黄俨一眼相中,黄氏虽然长得不错,但是作风不好,入宫前就和姐夫金德章有私情,还怀上对方的孩子,在赴京途中小产。起初朱棣并不知情,也贪恋黄氏的美色,对黄氏家人大赏特赏,后来朱棣发现黄氏不是处女,龙颜大怒,在同期进宫韩氏的求情下,朝鲜才能免责,黄氏免不了的是批颊之罚。

很显然,朱棣对朝鲜的贡女“甚是不满意”,这是笔者认为朱棣当了22年皇帝,没有一儿半女的原因之二。

除了朝鲜的女人,皇宫里就没有朱棣看得上的女人?

朱棣的女人都快把后宫给掀翻了,朱棣才后知后觉。

永乐八年,权贤妃在陪朱棣北征的路上不明原因地死亡,但朱棣并没有发现有任何一样,便埋葬了权贤妃,过后不久,有人举报是吕婕妤将砒霜研磨成粉末状,倒在茶里给权贤妃喝了下去,毒害爱妃,听到这样的举报,朱棣并没有去查明真相,不分青红皂白,用烙铁将吕婕妤折磨了一个多月 ,最后吕婕妤屈打成招,而后,朱棣才将她杀死,同期还连累了很多族人,贡女,宫人,宦官,大批的贡女都被连累致死。

任顺妃,受牵连自缢而死。

崔惠妃,因病滞留南京免于一死。

韩丽妃,被幽禁。

李昭仪,不曾出卖过任何一个人,从容赴死。

黄妃,正是与姐夫有染的那位,同样被牵连,与李昭仪一样被鞠处斩。

朱棣的后妃中有两位分别贾吕和鱼氏,她们得不到朱棣的宠爱,于是她们“抱团取暖”,取着取着,两个人过起“夫妻生活”,两人睡在一张床上,同时她们还和一名太监过分亲密,三人在皇宫里“对食”,对食在明朝的皇宫中被明令禁止,但是这些事情是屡禁不止,被朱棣发现之后,这两位妃子选择双双自缢,抓来妃子的侍女问了才知道,两位妃子对食被发现,等待她们的将是死亡,不如让她们自行了结,侍女同时还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当年下毒害死权贤妃不是吕婕妤,正是贾吕,本来贾吕“对食”对象相中吕婕妤,但是吕婕妤不肯,于是就在下毒这事陷害吕婕妤。

一个小小后妃贾吕竟然导致吕婕妤和多位妃子死亡的始作俑者,朱棣并不放过她,将贾吕氏及鱼氏的宫中宫女和太监全部处于凌迟之行,朱棣去到现场之时,还有太监反抗大喊到:“皇帝自己没有男人本事,导致嫔妃和太监私通,我们有什么罪?”

他三番几次要求朝鲜进贡女,难不成是进来看的吗?进贡来的女子要求必须是处女,黄氏不是处女都被他发现了,还说朱棣没有男人本事?真是瞎扯淡。

糟糕透顶的后宫,也是朱棣不愿意与后宫生子的原因之三。

终极原因:与事业有关。

朱棣除了是这个后宫中女人的丈夫,同时别忘记了他是一国之君,说实话,称帝后的朱棣很忙,打江山容易守住江山很难,朱棣称帝,很多人颇有微词,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正统,朱棣做了很多努力,不仅要建立起子民心中良好的形象,还要加快步伐稳定江山,边疆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来犯,朱棣常常要领兵冲锋陷阵。

朱棣和雍正帝一样都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一门心思全扎在工作上,对于后宫的莺莺燕燕自然就少了关心。

这是朱棣当了22年后,没有一儿半女的最重要原因,没有之一。

为何康熙去世后她晚年十分凄惨?

曾经火爆的历史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女主角宜妃郭络罗氏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可以算是康熙生前非常宠爱的妃嫔,但是她晚年却因为得罪雍正而导致晚景凄凉,下面就来说一说宜妃曾经有多么受康熙宠爱,而她又是如何得罪雍正。

出身低微的普通宫女却成为康熙眷顾最深的妃嫔

宜妃家族出身并不高,是镶黄旗世代包衣出身,由于家族出身低微,所以宜妃最初进皇宫时只是一名普通的宫女。

康熙十六年(1677年)宜妃以包衣女子身份入宫成为了一名宫女,不过她非常会来事,外加她姿色过人,因此很快就被内务府推荐给康熙侍寝,宜妃本身长得就是姿色过人再加上很会来事,所以康熙这一夜宠幸也让她俘获了康熙的帝王之心。

从此以后康熙对宜妃是喜爱非常,因此进宫才半年多还没有生育子女的宜妃就被康熙晋封为宜嫔,宜妃家族出身不高,入宫时只是地位低微的宫女,在她之前有不少入宫侍候康熙的庶妃都没有得到封号,只有生育有皇子的庶妃才获得了有封号的嫔级待遇,而她入宫仅半年多还没有生育皇子就得到了宜嫔的封号,这在康熙时期的后宫中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宜妃还有一位姐姐,她姐姐的姿色应该也是非常秀丽,不过她的姐姐命比较凄惨,结婚没多久丈夫就死了,年纪轻轻就守寡。

在宜妃受到康熙喜爱之后,她为了给姐姐后半生谋条出路,于是向康熙推荐自己的姐姐来侍寝康熙,因此康熙也将其纳入了后宫,并封为郭贵人。从此宜妃姐俩都成了康熙的后宫妃嫔。

之后宜妃就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康熙的第五子胤祺,生育皇子之后宜妃地位更加高升了,后来康熙就晋升她为宜妃,同一时间晋升为妃的还有老大胤禔生母惠妃、老三胤祉生母荣妃和雍正的生母德妃,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和温僖贵妃都红颜薄命死的比较早,她们俩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康熙的后宫中都以惠、宜、荣、德四大妃地位最高。

宜妃的姐姐郭贵人虽然姿色秀丽,但很明显不如妹妹宜妃更受康熙宠爱,郭贵人只生育了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而且之前一直是没有名号的庶妃,生育皇女之后才被封为郭贵人,地位等级比妹妹宜妃差太多了。

宜妃始终都受到康熙的喜爱,在生育了胤祺之后,宜妃又先后生育了皇九子胤禟和皇十一子胤禌,除了胤禌夭折之外,胤祺和胤禟都长大成人。接连为康熙生育三个儿子也可见康熙对宜妃有多么喜爱。

宜妃被晋封为妃之后居于翊坤宫,康熙每次外出巡幸,如果宜妃不在身边,那么康熙必定会每到一处就给宜妃写一封信报平安,回来时还会给她捎带一些地方特产。这种待遇虽非宜妃独有,但康熙后宫65位妃嫔中能让他如此牵挂的人也是非常少的。

再有就是康熙每次驾临盛京沈阳都会下榻在宜妃父亲三官保家中,这也是在康熙时期后宫妃嫔中几乎没有的待遇,康熙的一生妃嫔比较多,他的妃嫔娘家族人可以说是大江南北都有,但康熙每次外出巡幸几乎不会去妃嫔的娘家居住,唯独康熙曾经两次前往盛京祭祖都是下榻在宜妃父亲三官保家中。

可以说三官保几乎享受到了国丈的待遇,康熙对三官保的隆宠也使得三官保后来日益骄狂。三官保本是盛京将军麾下的佐领,是一个四品官,但由于康熙对他女儿宜妃的喜爱和宠幸,三官保俨然是真拿自己当成国丈一般。

曾经出任过盛京府尹与三官保共过事,后来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尹泰就曾经说过,三官保在盛京对盛京将军和盛京府尹毫无尊重,三官保出则与盛京将军同车,如则与其同坐,作为直属下级,这在身份等级森严的清朝是非常逾制的举动,可由于康熙对宜妃的宠爱,盛京范围内大小官员都处处礼让三官保,都会称其为“三爷”。

因此尹泰感慨:八旗包衣佐领无视各职、逾越定级的风气皆从三官保之始!

三官保能如此交横跋扈,也说明了康熙对宜妃是非常的宠爱,否则他一个包衣出身的人哪敢如此仗势凌人。

其实最能说明康熙对宜妃得宠爱,那就是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时,宜妃突患恶疾一病不起,而且出现了幻听症状,宜妃总在夜晚感觉京城中有打击乐器的声响,因此夜不能寐。

康熙知道后十分关心宜妃,于是当即下了一道圣旨,那就是以宜妃娘娘身体抱病,在半个月内禁止京城内外夜间吹打乐器。

这也是没谁了,就因为一个妃子有幻听,总感觉城中有人打击乐器,所以就在半个月内禁止城中百姓晚间打击乐器,康熙能不顾京城群众想法下出这种严重限制群众自由的圣旨,要知道此时宜妃年纪已经六十岁了,属于人老珠黄的女人了,而康熙还依旧对她如此眷顾,可见康熙对宜妃有多么喜爱。

这道圣旨下了之后,宜妃还是能听到乐器打击声音,于是康熙又命侍卫在京城内外搜索还有谁没有遵守圣旨,侍卫在海淀永丰屯当时还叫做弥勒院的寺庙中发现这些和尚没有遵守圣旨,于是寺院住持就被带到康熙面前问责,主持为了谢罪,对康熙称自己精通医术,能治好宜妃的病症,因此康熙命主持给宜妃治病。

最后这位主持果然很厉害,很顺利的治好了宜妃的病症。宜妃病好后感激的问主持需要多少诊费,主持则坚持不收金钱,但是他跪下恳请宜妃出资重修弥勒院庙宇,为佛祖再塑金身,宜妃很爽快的就答应了主持的要求。

后来宜妃亲自出宫到弥勒院去拜谢主持,到了之后才发现这弥勒院果然已经破败不堪,于是宜妃当即自己拿出多年积攒下来的数千两香粉钱,命翊坤宫首领太监张起用和李荣敬负责帮助弥勒院重建寺庙。

康熙在后来得知此事后,又让内务府以宜妃名义拿钱购买了寺庙周围一百亩地帮助弥勒院扩建重修。后来寺庙重新建成,康熙又亲自为该寺庙重新提名为香岩寺,并且在山门外留下御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后来民间感激宜妃重建寺庙的功德,称其为香粉寺和报恩寺,这也就是现今海淀永丰屯的古刹香岩寺的由来。

之后康熙为了香岩寺弘扬佛法香火鼎盛,特意命他们每年可以开三次道场,一次是三月份时候的康熙万寿节,一次是四月份时候的佛祖诞辰日,还有就是十二月份时候的宜妃千秋寿诞日。

要知道皇帝一般都只会让民间为皇后隆重庆贺寿辰,几乎很少有让民间为妃嫔庆贺寿诞而开法会布道的事情,当时康熙后宫中地位最高的是孝懿仁皇后的妹妹贵妃佟佳氏。康熙自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去世后不再立后,后来孝懿仁皇后的妹妹也入宫为妃,由于佟佳氏姐妹都是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维之女,家族地位比较显赫,因此贵妃佟佳氏虽然入宫比较晚,但却在中后期成为统摄康熙后宫的贵妃。

不过贵妃佟佳氏虽然地位很高,但并不是很受康熙喜爱,她一生没有生育子女,就能说明她不是很得康熙喜爱。因此康熙让民间庆贺寿辰居然直接把贵妃佟佳氏跳了过去,直接成了宜妃,这也都说明了康熙对宜妃宠爱无比,康熙后宫之中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比。

所以在《永宪录》中曾写过康熙后宫之中就以宜妃“眷顾最深”。只不过康熙生前不论如何宠爱和眷顾宜妃,但他死后却万没想到曾经心爱的宜妃晚年十分凄惨。

获罪雍正而导致晚年凄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驾崩,当无限宠爱自己的丈夫康熙去世后,宜妃才终于明白什么叫做晚年凄凉了。

康熙驾崩后雍正顺利继位,而雍正继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亲康熙摆设灵堂进行祭奠。宜妃当时正好因康熙去世,对其思念过度身体患病,因此在祭奠康熙时宜妃坐了软轿,命太监抬着她去祭奠康熙。最为关键的是宜妃的软轿在人抬着走之下,竟然走在了雍正生母德妃乌雅氏的前面。

要知道雍正继位之后乌雅氏就算是皇太后了,即便曾经乌雅氏与宜妃地位相同,但此时名分已定,宜妃地位应在乌雅氏之下,而在祭奠康熙这么重要的丧礼上,宜妃居然走在了乌雅氏前面,这让雍正觉得宜妃不尊重自己,不认可自己继承皇位,所以是十分不高兴,虽然乌雅氏为人宽和,与宜妃感情也不错,但雍正并不买账。

雍正毕竟是宜妃儿子一辈的人,他即便对宜妃不满,也不能当面对她发火,于是雍正严厉斥责了宜妃所居翊坤宫的首领太监张起用。正所谓指桑骂槐,雍正看似当众谴责张起用,实则是谴责宜妃,这对宜妃来说是不小的羞辱。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今朕新即大位,凡事遵循典制,率由旧章。当年皇太后见太皇太后礼,何等整齐严肃,众母妃皆所睹悉。今圣母皇太后慈善谦逊,念旧情殷,不遽另行大礼,是圣母皇太后之礼。朕仰承圣母皇太后之意,尽心敬侍众母妃,是朕之礼。大事方出,朕悲痛切至,心神恍惚,仪文所在,未曾传知。但众母妃自应照前遵行国礼。即如宜妃母妃用人挟腋可以行走,则应与众母妃一同行礼,或步履艰难,随处可以举哀。乃坐四人软榻在皇太后前与众母妃先后搀杂行走,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皇考未登梓宫前,仓促之际,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此等处,尔总管理当禀阻,乃并无一言道及,亦难免罪。朕若不传,恐于国体乖违,所关重大。自传之后,若仍前不改,定按国法治尔等之罪。

——《雍正上谕》

其实雍正如此给宜妃难堪,主要就在于宜妃的儿子胤禟身上。康熙晚年诸子争夺皇储之位,而宜妃的儿子老九胤禟在诸子争位时,支持的就是雍正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胤禟极为聪明,具有非常高明的生意头脑,生意做得非常好,所以他是康熙诸子之中最为富有的皇子,也是老八胤禩一党的经济支柱。

宜妃的另一个儿子老五恒亲王胤祺则是没有参与进诸子争位之中,胤祺自幼与雍正一同是由孝懿仁皇后抚育,后来孝懿仁皇后早逝之后,胤祺又由康熙嫡母仁宪太后抚育,胤祺受仁宪太后的熏陶,培养成了为人秉性平和,忠厚善良,谦恭有礼,因此胤祺尽量远离政治,不参与诸子争位之事。

但是胤禟对雍正继位的不满和不服,以及宜妃也因为胤禟的关系,在诸子争位中曾经是鼎力支持胤禩继位的人,这些种种原因,都使得雍正对宜妃十分厌恶和不满,所以才在康熙去世后就立刻当众变向羞辱了宜妃。

对于雍正羞辱行为,宜妃也很快做出了回应。根据清宫规矩,先皇帝去世后,他的后宫妃嫔生育有皇子的就理应搬出紫禁城去和自己的儿子居住,由自己的亲生儿子来养老送终,没有生育皇子的妃嫔,则由现任皇帝统一在紫禁城的宁寿宫中为其养老送终。出宫之后的先皇妃嫔在逢年过节或者皇帝、太后寿辰时要入宫探望皇帝和太后。

宜妃在康熙驾崩后就搬出了紫禁城,住到了自己生育的大儿子胤祺的恒亲王府中。搬出宫外后,宜妃就联合已出宫且对雍正继位不满的惠妃、荣妃等康熙妃嫔集体不入宫见雍正,这也让雍正十分的不满。从此之后雍正和宜妃就算是积怨越来越深。

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开始清算政敌胤禩一党,胤禩和胤禟都被雍正褫夺了爵位并削除宗籍,并改恶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分别囚禁于宗人府和直隶总督府。

同时雍正为了报复对宜妃的恨意,他故意下旨让胤祺去胤禟被囚禁的保定直隶总督府宣旨给胤禟改名为“塞思黑”,并由胤祺亲自为执笔在宗人府的告册之上为胤禟改名为“塞思黑”。

其实雍正与胤祺关系还算不错,两人自幼一同被孝懿仁皇后抚育过一阵,所以两人关系还算亲密,加之胤祺在康熙诸子争位中一直保持中立,且为人忠厚谦和,所以雍正一直只针对仇视宜妃和胤禟母子,并没有针对胤祺。

胤祺知道雍正恨透了胤禩和胤禟,在这种时候他不敢替弟弟胤禟求情,因此他也不敢推辞雍正的旨意,只得默默地照着雍正的旨意去办事了。

胤禟被雍正囚禁折磨后不久就去世了,宜妃听闻儿子胤禟的死讯之后更是悲伤不已,从此宜妃恨透了雍正,她和雍正就算是结下了死仇,一直到去世时她都再也没有入宫去看过雍正。

雍正十年(1732年)时,胤祺又因病去世,到这时宜妃所生的两个儿子全部离世,而宜妃却依然健在,历经了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对宜妃打击非常大,其内心想必也是难过至极。

按清宫规矩,先皇妃嫔出宫后她所生育的皇子如果都先她去世,那先皇妃就可以选择重新回到紫禁城由现任皇帝供养其终老。

但宜妃当时已经恨极了雍正,所以她宁可跟着孙子继承恒亲王爵位的弘晊继续生活,也不愿意回到紫禁城再见到雍正。

雍正十一年(1733年),历经两次丧子之痛的宜妃也终于撑不下去了,她在恒亲王府中去世,享年74岁。

不过宜妃去世后,雍正对她的恨意依旧未消,雍正故意不给她下葬,只是将她暂时停棺于康熙的景陵附近,后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才下旨将宜妃安葬进景陵旁边的妃嫔陵寝之中。

写在最后

宜妃在康熙时期可谓是受尽宠爱,但由于她的儿子胤禟卷入进了康熙诸子争位之中,她也跟着参与进了皇储之争,并且还支持了雍正的政敌弟弟胤禩,所以雍正继位后她的晚年十分凄惨。

从宜妃支持儿子胤禟帮胤禩争夺皇储之位那一刻起,就注定了雍正继位之后宜妃的晚年要以凄惨结局收场,这就是帝王家族,最是无情的帝王之家。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雍正皇帝上谕》、《永宪录》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能不能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我们在高中的时候都学过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阁与岳阳楼和武汉的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王勃也因此一举成名,这其中还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滕王阁应该就是以滕王命名的,我们只知道滕王阁,却不知道滕王是谁,当年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对王勃都会做一番介绍,可为何对这名楼的主人却只字不提呢?今天就来跟大家谈谈这个滕王。

这个滕王可是个有故事的人,他叫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22个儿子,也是李世民最小的弟弟,李渊把皇位让给了李世民,自己做起了太上皇,晚年过得有滋有润,闲得没事在贞观四年就生下了这个小儿子。

李世民看着这个比自己小32岁的弟弟,也很无奈,但毕竟是自己的弟弟,在李元婴9岁的时候就封他为滕王,封地在山东的滕州。

李渊老来得了这个幺儿,自然是对他百般溺爱,含在口里怕融了,顶在头上怕飞了,使得李元婴从小就养成了许多的怀毛病。

李元婴到了封地滕州后,就有点无法无天了,把在皇宫里的习性都带到了封地,他行为蛮横,贪图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些私欲,他就大肆搜刮民财,利用这些钱修建了一座“滕王阁”,他精通音律、书画,颇具艺术才华,尤其擅长画蝴蝶,就召集了许多歌姬,还邀请天下的文人墨客,一同在这阁楼之中探讨他的滕派蝶画,逍遥快活。

李元婴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当地百姓的强烈不满,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城里,此时李世民已经去世,皇帝是唐高宗李治,面对这个比自己还小两岁的叔叔,李治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只好把他的俸禄和随从减半,改任洪州都督。

可无论李治怎么处罚他,李元婴都还是老样子,我行我素,李治也很无语。

山东滕州的这个“滕王阁”因为李元婴的名声太臭,当地百姓对他颇有微词,因此很快就拆掉了。

李元婴到了洪州(今南昌)之后,并没有改掉之前的毛病,他看到这里景色优美,还是很怀念在滕州的生活,于是又在赣江边修建了一个更加豪华气派的“滕王阁”,这个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的滕王阁了,所以《滕王阁序》的第一句就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意思是指位于洪都的新“滕王阁”。

李元婴在这里一切照旧,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美人、美酒、美景,好不快活他甚至还作出了许多出格的事。

他平时比较喜欢打猎,他每次打猎的时候,都强收老百姓家中的猎犬还让猎犬的主人跟着后面跑,不打猎的时候就专门用弹弓打百姓的额头,实在是无聊至极。

李元婴在洪州任职都督,以贪腐闻名,从下属官员和老百姓手里搜刮了大量的钱财,唐高宗李治还专门赏赐给他两车麻,让他做成绳子好穿钱,嘲讽他善于理财,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李元婴竟然成了反腐的典型。

李元婴不仅贪财,而且还好色,强抢人妻是他的一大恶疾,凡是看到哪个官员的妻妾漂亮,,他就以王妃的名义召她们进宫,然后进行调戏,再做苟合之事,因此许多官员畏于他的权势是敢怒不敢言。

有一个新来的官员叫崔简,他的妻子是郑氏,也被李元婴盯上了,崔简心神不定、焦急不安,而郑氏倒十分镇定,她对崔简说,别担心,现在是太平天下,有什么可怕的?郑氏进入王府后,李元婴故伎重演,欲行不轨,没想到郑氏大喊大叫,旁边的下人说,你喊什么,这是王爷。

郑氏说王爷怎么会做这种事呢?我看这个贼头贼脑的家伙不过是个家奴罢了,她一边说一边拿起一只鞋子,把李元婴打得头破血流,这时候,王妃在后府听到动静出来劝架,郑氏趁机跑回家了。

李元婴偷鸡不成蚀把米,被人打破了相,是哑巴吃黄连,只好忍气吞声,一连几天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高宗李治对于这个小叔叔已经完全失去耐心了,又把他调贬了四川阆中隆州,但是谁也没想到李元婴在这个山高皇帝远的隆州依然是我行我素,又修建了一座“滕王阁”,看来他一生都离不开这个东东。

大诗人杜甫曾经在一个草长莺飞、白云缭绕的日子参访过阆中的“滕王阁”,写下了一首诗“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这幽美的环境让诗人尽兴昂然,流连忘返。

对于李治的多次警告,李元婴都置若罔闻,李治也真的是拿他没办法了,逼得没有脾气了,就削去了他滕王的爵位,放在那里由他去了,眼不见为净,后来李元婴丢了爵位,没有了资金来源,生活品质急剧下降,他于公元684年郁郁而终,时年54岁。

算起来李元婴所干的坏事可谓是车载斗量,但都是一些鱼肉百姓,霸人妻女的小事,虽然在李世民国丧期间仍然喝酒唱歌有点过分,但他与争权夺位一点关系都没有,作为正儿八经的皇子,他并没有对皇位产生过任何的威胁,而是终日以诗画、酒肉为伴,所以不管是李治还是武则天都对他不加防备,反而让李元婴在那种危机四伏的时代好好的幸存了下来。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主政各地都毫无政绩可言,充其量就是个混世魔王,李治都三番两次的调动他,但他是烂泥扶不上墙,只会做些烂屁眼的事,因此在历史上名声扫地,不值得一提,这也大概就是语文老师在讲《滕王阁序》的时候不愿意提到滕王李元婴的原因吧。

徐妙锦又为何敢拒绝朱棣的求爱?

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这是都市爱情剧、穿越文的最爱题材。一辈子金戈铁马、刀尖舔血的明成祖朱棣可能想不到,在他去世之后居然会和自己的小姨子徐妙锦联系起来。

徐妙锦,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仁孝文皇后徐氏之妹。虽然很多人对于她是否真的存在于历史持强烈怀疑,但并不妨碍八卦爱好者把她和姐夫朱棣凑在一起,上演一出凤求凰遭拒的戏码。假如真的存在徐妙锦,朱棣有可能会爱上她么?她又有什么底气来拒绝皇帝的爱呢?

朱棣夫妇剧照

朱棣爱上徐妙锦?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徐达一共有四个女儿,长女即仁孝文皇后。次女为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王妃,第三女为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的王妃。这样说来,徐妙锦就有可能是徐达的小女儿。但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举人、明代著名文学家陈琏所著的《琴轩集》中,收录了一篇关于徐妙锦的墓志铭。

徐氏讳妙锦,先世凤阳人,父中山武宁王,母夫人贾氏。仁孝皇后及代王妃其姊也,安王妃其妹也,中军都督景珩、锦衣卫指挥使景璜、千户景瑜及景瑛俱侄也,定国公显忠、魏国公显宗、金吾前卫指挥显聪俱侄孙也。氏毓秀元勋之家,夙承姆训,素闲闺仪,性复贞静。在室有年,未曾出适,惟以礼义自持。洪熙初,被召赴北京,仁宗皇帝敕有司给官舟具,饮膳视公主,遣中使护送。及至,今太皇太后特赐金帛、服用诸物优养其老,复遣中官护送回南京旧第,恩至渥也。洪武庚申六月初三其生之辰,正统五年正月初六以疾卒,寿六十有一。都督景珩等人卜于今年某月日,袝葬钟山先茔之次,因具行述,来请圹志。为之铭曰:生于勋门而终于室,祔葬先茔,其藏孔密。—《中山武宁王第三女徐氏圹铭》

中山武宁王徐达剧照

通过这篇墓志铭,我们可以大致解读出几个信息:

其一,徐达四女的年龄顺序为:徐皇后、代王妃、徐妙锦和安王妃。

其二,徐妙锦乃是庶出,其母为贾氏,出生日为洪武庚申年(即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六月三日。

其三,徐妙锦一直没有出嫁,直到朱棣死后,才受邀前往北京朝见当朝皇帝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此时其年龄为46岁。

其四,徐妙锦去世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正月初六日,享年61岁。

就在徐妙锦出生前三个月,21岁的燕王朱棣正式之国北平。此时他和徐妙锦的长姐成婚四年,不但有了一子二女(长女永安公主、长子朱高炽、次女永平公主),肚子里还正怀着汉王朱高煦。夫妻二人称得上浓情蜜意,琴瑟和谐。

那么朱棣就藩之后,回过南京几次呢?我们根据《实录》来数一数。

第一次:洪武十五年(徐妙锦两岁),奔大行皇后丧。

第二次:洪武十七年(徐妙锦四岁),孝慈皇后大祥。

第三次:洪武二十一年(徐妙锦八岁)。

第四次:洪武二十五年正月(徐妙锦十二岁)。

第五次: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参加皇太孙册封大典。

第六次:洪武二十六年(徐妙锦十三岁)。

第七次:洪武二十九年(徐妙锦十六岁)。本次燕王来京,《实录》未载,据《太祖皇帝钦录》推断。

(洪武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千户王显赴京回还。本年六月二十九日早朝于奉天门,钦奉圣旨:“你回去启王(注:即晋王)知道,便差人去会燕王。八月祭祀罢,一同赴京来。到河南,同周王一同赴京来。钦此。”—《太祖皇帝钦录》

如果要说朱棣对小姨子一见钟情,理论上应该在洪武二十九年的这次回南京,毕竟在此之前徐妙锦都还未成年。但是此时的燕王殿下已经37岁,一个出生于14世纪的60后大叔,看上了80后花季少女小姨子,这能叫爱情吗?

马皇后与朱元璋剧照

徐妙锦拒绝朱棣?

当然仅仅依据徐妙锦的墓志铭(如果是真的),我们也看不出她和太宗文皇帝之间有任何的瓜葛。好在明末清初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黄宗羲,他曾经花了26年的时间编写了一部四百八十二卷的明代各家文集大成:《明文海》。在这部大著作中,收录了正德十五年(公元1521年)进士、著名学者黄佐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徐妙锦和姐夫的恩怨情仇。

洪武末诸藩不靖,代王被逮,妙锦乃爇香告天,矢不适人,斋戒洁清,若事佛,然实无佛可事,自是亲藩来求婚皆谢绝之,有妹及笄,亦归安王为王妃矣。家人或劝之,妙锦坚志如故,仁孝文皇后崩,时妙锦年已二十有八,文庙闻妙锦贤且美,欲聘为皇后,命内使暨六尚女官往谕旨,妙锦称病辞,匿不出,家人复来劝之曰:此朝命也,可终避耶!女官随即直抵病榻,妙锦拥被呻吟,内使遥列房栊外,与女官皆叩首请,不得已乃徐徐引起,自以手指面曰:吾所以不嫁者,岂有他哉,正以貌陋且有麻痕,非妇容也。女官皆罗跪仰视良久,乃进言曰:尊貌明莹如玉,安得有麻,特谦辞尔。妙锦即谬指数处曰:此皆斑斑作点,岂非麻乎。女官即出,内使亦随去复命。妙锦即削发为尼,旦夕望虚空礼佛,未尝一日懈。文庙闻之,竟虚中宫,不复册立。

在黄佐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徐妙锦之所以不愿意嫁人,是鉴于姐姐代王妃的遭遇。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短短三个月内,徐妙锦的两位姐姐身份都从王妃变成了庶人。二姐身陷囹圄,大姐生死未知,用来解释徐妙锦不愿意出嫁,似乎也说得通。

朱棣起兵造反

问题在于徐家大小姐成为燕王妃的年龄是15岁。二小姐成婚年龄未知,但代王成婚时候的年龄是15岁,想来代王妃也应该年龄相仿。而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之时靖难战争尚未发生,三小姐都已经19岁,怎么会一直没有嫁人呢?笔者不得不对黄佐所著文章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若是把徐妙锦安排为徐家四小姐,年龄上倒还说得通。

徐皇后崩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朱棣在其去世之后确实也一直没有册立中宫,可这是因为徐妙锦吗?以笔者来看,朱棣此举更多地是向其父朱元璋学习。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也一直没有再册封一位新皇后。靖难之后事事号称遵守“洪武旧制”的永乐皇帝,又怎么会在皇后这件事上犯这种错误呢?

当然也有人说朱棣上位,得到徐家的支持极大,永乐皇帝会不会出于这样的考虑,再册徐达的一位女儿为皇后呢?可按照黄佐的说法,三小姐已经28岁而且出家多年,朱棣册她为皇后,确定不是给徐家抹黑么?事实上朱棣虽然没有册立皇后,但却在永乐七年二月册封靖难功臣英国公张辅的妹妹为贵妃。从笼络功臣的角度出发,此举更为实用。

长陵

结语:朱棣不是小白文的霸道总裁,他首先是一个皇帝,然后才是丈夫,是父亲。徐皇后死后中宫之位空缺,是非常明显地向太祖皇帝致敬之举,和他有没有爱上小姨子毫无关联。

从笔者的分析来看,徐妙锦是否真实存在是可疑的。毕竟以她的年龄,在朱元璋时代能够蔑视礼法,始终不嫁人,是难以想象的。即使她真的存在,朱棣在徐皇后死后向28岁的小姨子求婚,也是令人骇然的。

当然英雄配美女,姐夫爱上小姨子,这样夺人眼球的话题历来都是经久不衰的。如果能因此而普及一些明朝的历史知识,也算是善莫大焉。

胡太后为何晚节不保?

北齐被灭,胡太后带着儿媳穆皇后,兴高采烈干起了皮肉生意,并且一语惊人:“为后不如为娼!”

胡太后,是北齐皇帝高湛的皇后,高纬的母亲。

她是一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父亲胡延之是北魏权臣。

在北魏、北齐之间,胡家始终是显赫的皇亲国戚,一方面在政坛上长袖善舞,一方面靠着姻亲拉拢和皇家的关系。

不过,胡延之去世较早,胡太后一直跟着叔伯长大。

当然,她的叔叔伯伯,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否则她也嫁不了皇帝。

胡太后本人能歌善舞,受过教育,能识文断字。

她当过皇后,母仪天下,后来儿子当上皇帝,她就成了太后。

北齐被灭后,胡太后被抓去北周。北周皇帝并没有欺负她,还给了她自由,让她自谋生计。

按理说,贵族女子比普通人更要面子,可胡太后却心甘情愿地干起了出卖美色的生意,还拉着儿媳穆皇后一起,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不过,纵观胡太后的一生,她能干出这样的事,倒也不奇怪。

其一,胡太后的家风开放,不太受礼俗限制。

胡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也是实打实的汉族人。

按理说,汉族人应该是最重视礼义廉耻,重视家风传承的。但是,胡太后的上一辈,出了个奇葩女子——北魏灵太后(胡氏)。

北魏灵太后,是胡太后的姑母。

北魏末期,灵太后把持朝政,并强迫小叔子清河王元怿和她同房,闹得人尽皆知。

《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时太后得志,逼幸清河王怿,为天下所恶……

按理说,出了这样的事,灵太后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不过,她只是被幽禁了一段时间后,就再次崛起,重新把持朝政。

再度临朝的她,干脆带着众多宠臣在宫中乱来,毫不避讳,根本听不进旁人的规劝。

《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李神轨、徐纥并见亲侍,一二年中,位总禁要,手握王爵,轻重在心,宣淫于朝,为四方之所厌秽……

灵太后的结局不太好,不过,她的的确确把胡家带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实实在在地让胡家的男儿掌控了权力。

胡太后自小就崇拜这位姑母,不觉得尽情享乐有什么错。

当年,武则天当上女皇后,她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总想着继承衣钵。年幼的胡太后,也想要效仿姑母,未来母仪天下,纵情享受。

只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胡太后远远没有她姑母那种手腕和脑子。

她把控不了朝政,只能在作风问题上,向她姑母学一学。

其二,胡太后的丈夫高湛,默许她和别的男人调情

在历史上,北齐一共存在28年,经历了6个皇帝,高湛是第4位。北齐高家的皇位更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快且乱。

建国皇帝高洋,就是那个《少林寺传奇》中草菅人命的皇帝,34岁死于酒色。第二任皇帝是高洋的儿子高殷,在位没几年就废掉了,次年被杀,只有17岁。第三任皇帝是高洋的弟弟高演,就是他发动政变,废了高殷,杀了高殷。但没过几年,自己就病死了。第四任皇帝高湛,是高洋和高演的弟弟,也就是胡太后的丈夫。

胡太后嫁给高湛,是二婚。

迎娶胡氏之前,高湛已经有过一任妻子——柔然公主。柔然公主,5岁嫁给高湛,13岁去世。

这一年,北齐刚好建立,胡家为了和高家搞好关系,就把胡氏嫁给了丧妻的高湛。

当时的高湛,还只是长广王,也没有任何要继承皇位的迹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胡氏的这桩婚姻,完全是胡家人不惜一切代价贴向高家的结果。

只不过,胡氏比较幸运,前三位皇帝迅速死亡,成就了高湛的帝王之位,胡氏也就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高湛算不上好皇帝。

称帝后,他强占了哥哥高演的皇后李祖娥,还让李祖娥怀上了他的女儿。最后,李祖娥羞愧难当,杀死了刚出生的女儿。而高湛差点把她活活打死。

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高湛平时的作风荒唐、开放。

作为皇后,胡氏心里不是滋味,她的表现简单粗暴:你乱来,那我也乱来。

就这样,胡氏看上了高湛身边的亲信和士开。

此人面目俊秀,很会夸人,弹得一手好琵琶。两人见面时,就眉目传情,暗生情愫。

高湛是情场老手,他早就发现了这件事。

不过,他一点没有吃醋,反而还想要促成他们。

胡氏想学槊,高湛就让和士开教她,生怕妻子不给自己戴帽子。

其三,高湛去世后,胡太后行事越发猖狂

公元565年,高湛把皇位传给了太子高纬,自己当了太上皇,胡氏也自然成了胡太后。

3年后,高湛死于酒色,胡太后开始守寡。

此时,胡太后还不到30岁。

所谓女人三十如狼似虎。

高湛活着时,胡氏还要顾及一下丈夫的面子,有些事情不能摆在明面上。但如今高湛已死,她是地位最崇高的太后,完全可以为所欲为。

于是,她跟和士开的关系,几乎被摆到了明面上,两人经常公开在一起。

《北史·卷九十二 ·列传第八十 》:武成时,恒令士开与太后握槊,又出入卧内,遂与太后为乱。及武成崩后,弥自放恣。

和士开被杀后,胡太后也没多伤心,反而和目光放到了和尚身上。

最初,她同和尚们在禅房来往,后来更是以礼佛为由,让他们假扮成尼姑,日夜陪伴在自己身边。

渐渐地,胡太后的荒唐事被传得沸沸扬扬,不过皇帝高纬始终不相信。

他对母亲很信任,而高纬越信任,胡太后就越没有后顾之忧了。

其死,丑事被儿子撞破,干脆破罐破摔。

有句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高纬终究是撞破了母亲的丑事。

不过,胡太后怎么也没想到,引导着儿子撞破她丑事的人,居然是当年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奶妈陆令萱。

此时的陆令萱,已经身居要职,是后宫总管。

不过,有些人的野心总是喂不饱的。

陆令萱盯上了太后之位,想要干掉胡太后,以奶妈的身份成为唯一的太后。

这一天,陆令萱打听清楚,胡太后又召见“尼姑”入宫,便特意设计让高纬前去探望母亲。

高纬继承了高家人的爱好美色,偶遇2个“尼姑”,见她们生得好看,便不由自主上前动手动脚。

这一动,他错愕地发现,这些“尼姑”竟然全部是男人。

高纬勃然大怒,下令将胡太后关了起来。

《二十五史人名大辞典》高湛妻,北齐后主母。湛卒,为皇太后。宠信陆令萱、和士开。因置男宠事泄,被后主幽禁。时久方解禁。北齐亡,被俘至长安,隋开皇中卒。

如果说,此前胡太后召见僧侣时,还有一丝想维护自己在儿子面前形象的想法。那么,自此以后,她再也没有伪装的必要了。

因此,被幽禁的日子,她依然不改享乐常态,反而过得更加滋润。

其五,国破家亡,自谋生路,出卖美色

公元576年,北周大军来袭,高纬为了逃命把皇位传给了8岁的儿子,自己带着宠妃跑路了。第二年,高纬被俘,北齐算是正式亡国。

作为北齐皇室,胡太后、高纬的穆皇后等人都被俘虏到了北周。

不过,北周的宇文邕比较仗义,并没有对她们做点什么不能说的事,没多久就放她们自由了。

但是,在异国他乡,这些被人伺候惯了的女眷,又能做什么谋生呢?

她们平时肩不能提、手不能扛,如今却要靠自己谋生。

据《南北史演义》记载,当时的胡太后,40多岁,但仍然长得很好看。穆皇后才20岁,更是艳丽万分。

两人流落长安市,实在没有谋生手段,便干起了出卖美色的生意,和少年一起厮混,非常受欢迎。

为了劝慰儿媳,胡太后还常常对穆皇后说:“还是现在的生活有滋味。”

《南北史演义》:纬母胡氏年已四十,尚有冶容,恒母穆氏年仅二十有奇,自然更艳。两人流落无依,竟在长安市中,日与少年游狎。胡氏尝语穆氏道:“为后不如为娼,更饶乐趣。”

不过,《南北史演义》到底是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演义成分,未必是真实的。我们来看看正史的史书上怎么写的。

正史上,胡太后的2种结局

国破家亡后,胡太后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我翻阅了史书,发现正史给了她两种结局。

第一种结局:从事皮肉生意

据《北齐书》、《北史》记载,胡太后等人的确沦落到青楼,靠着出卖色相生存,一直活到了隋朝开元年间。

“齐亡入周,恣行奸秽。隋开皇中殂。”(《北齐书》、《北史》的记载出奇的一致)

第二种结局:贫穷到卖蜡烛为生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胡太后、穆皇后等人倒没有那么不知廉耻。

国破家亡后,她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笑容,有人出家当了尼姑,有人贫穷到要卖蜡烛为生。

《资治通鉴》:“周主以高妻卢氏赐其将斛斯徵。卢氏蓬首垢面,长斋,不言笑。徽放之,乃为尼。齐后、妃贫者,至以卖烛为业。”

从胡太后亡国之前的行事风格来看,我个人比较相信《北齐书》和《北史》中的记载。

毕竟,一个习惯了风花雪月的人,很难适应贫穷凄苦、毫无乐趣的生活。

可能我们站在上帝视角,认为太后、皇后如此不检点,实在令人唾弃。

可回到北齐、北周那个混乱时代,胡太后也不过是众多“名门贵女”的缩影。

国将不覆,何以家为?

有骨气的男儿在战场上拼杀,不堪受辱的妻儿选择自尽,可总有人想要活着,留下来的人,自然会把礼义廉耻抛得一干二净。

胡太后是一国之母、一国太后,因而被史书大写特写。

而许多挣扎在乱世中的百姓,才是真的苦。

我们与其唾弃胡太后的为人,不如珍惜当下,感谢我们如今的盛世太平,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尊严地活着。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www.cfxiaohaopifa.com/cf/8669.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