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剑宗技能补丁,明朝皇帝哪一位让你印象深刻
dnf剑宗技能补丁,明朝皇帝哪一位让你印象深刻?
明英宗朱祁镇。
如果单独站在人性的角度分析,毫无疑问,朱祁镇是一个好人。
一、为胡善祥恢复尊称提起胡善祥,不得不说一下她与朱瞻基、孙氏(即后来的孙皇后,朱祁镇的生母)三人的感情纠葛。
当年,朱瞻基的外婆彭城伯夫人在永城县衙见到主薄孙忠的女儿,一时惊为天人,又从别人那里打听到这小女孩贤良淑德,这老太太就想把她立为自己的外孙媳妇,在朱棣同意后,年仅十岁的孙氏搬到了太子府。
可是,当朱棣给朱瞻基选皇太孙妃的时候,采纳了司天监的意见,根据司天监的观察,最终济宁府的胡善祥成为太孙妃。
对于朱瞻基来说,一边是青梅竹马的孙氏,一边是从未见过的胡善祥,他的心思自然在孙氏这边,再加上胡善祥经常“训导”他,而孙氏则一味顺承,三年后,胡善祥便因为没有子嗣而被废后,成为一名道姑,赐号静慈法师。
虽然被废,但是她婆婆,也就是朱瞻基的母亲张氏很喜欢胡善祥,经常把她叫到乾宁宫去陪伴,内廷举办宴会的时候,也让她坐在皇后的位置,这样一来,更是让孙氏气愤不已。
在张氏去世后没几个月,胡善祥因为思念过度,再加上孙氏的打压,很快撒手人寰,以嫔御之礼下葬。
天顺七年,朱祁镇对其改葬,恢复皇后谥号,但不祔庙。
二、坚持立残疾夫人为后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成为也先的俘虏。
消息传回京师,他的母亲孙太后想用银子将其赎回,于是发动宫中募捐,钱皇后将自己的首饰全都变卖一通,但是,瓦剌人收到钱财后并没有放人。
钱皇后钻进了牛角尖,坚持认为是自己这个皇后失德才导致明英宗“北狩”,于是日夜祷告。
累了就直接躺在冰冷的地面上睡觉,她期望以自己的这种自残行为来换取朱祁镇的回京。几个月下来,她的一条腿瘫痪了,一只眼睛也因为经常哭泣瞎掉了。
一年后,明英宗终于被放回来,不过,皇位已经被朱祁钰坐稳了,等待朱祁镇的是在南宫近七年的囚禁生活。
在这几年中,为了生活的好一点,钱皇后经常做女红以换取点零花钱。
七年后,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
所谓“子凭母贵”,周氏仗着自己生了皇太子,而钱皇后没有子嗣,且现在又变成了这样一个废人,如何能担起“母仪天下”的职责和形象?就想到了前朝胡善祥的故事,意图让朱祁镇立自己为皇后,孙太后亦是同意。
没想到的是,这一建议遭到了朱祁镇的断然拒绝,钱氏再度被立为皇后!
三、为王振立庙祭祀在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矗立着一座明代寺庙------智化寺,它本是王振为报朱棣、朱高煦、朱祁镇三代君王恩情而建,在土木堡之变后,他成了祭祀王振的家庙。
随着近年史学的研究进展,关于王振的争议越来越大。
土木堡之变,六师尽丧,天子蒙尘,面对这种灾难,王振显然有责任,但不应该是全责。
王振早年进宫,“太宗文皇帝眷爱”,朱棣为此破例让他“得遂问学”,后来去侍奉朱高煦,又因其“小心敬慎”被“委以腹心之任”。
朱瞻基继位后,让他“以经书劝上(朱祁镇)读讲”,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朱祁镇将他当成了“先生”。朱瞻基在去世前,将朱祁镇托付给了他。
很多人认为,朱祁镇之所以御驾亲征,无非是和王振出去游玩而已,但事实还真不是这样。
1449年,瓦剌南下。
6月17日,朱祁镇下令大同防线将领“相机剿杀”;
6月30日,在京营中挑选出四万五千人马开赴大同、宣府,以增强宣大防线;
7月11日,瓦剌兵分四路南下,分别为辽东、大同、宣府、甘州,对明朝形成压顶之势;
7月12日,明军与瓦剌在阳和城外展开激战,明军全军覆没,总兵官武进伯朱冕、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战死,只有石亨逃了出来。
御驾亲征势在必行。
但是,瓦剌骑兵来去如风,根本找不到其踪迹,群臣一再要求朱祁镇回撤,朱祁镇不想就范,于是沿着长城沿线来回折腾,不料在土木堡被截杀,王振究竟是死于乱军还是自杀,想必朱祁镇最清楚。
二十余年的主仆关系,他们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果当年确实是王振“逼胁”朱祁镇出征,那么,在他复辟后,再给他立庙,这就匪夷所思了,至少在逻辑上说不过去。为他立庙,也正是朱祁镇对王振的一种哀思。
dnf中什么职业最强?
首先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意见,希望我的回答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从混团角度:最强的我感觉是光兵,奶妈还要4000的智力,帕拉丁还要做一声牛6,但是光兵呢,好像没什么门槛吧,一声异界套,买吧天堂之号角,怼一怼光兵之刃,保证你能从异界套光兵划到圣耀海博伦念帝。
从技能输出形态:最强最好的应该是剑魂,控制,爆发都很全面,技能脱手不容易空,不像乌鸡,一脚空了就没啥爆发了,弹药机械要配控制,剑魂这些通通不需要,因为我有控有输出,还能当当屌爆兵。
最后从输出方面:一代版本一代强,就说说当前起源版本崛起职业,男弹药可以算得上真幻神,超强的蓄涵能力,见过一身皮夹A的男弹药,右边还没恍惚,卢克拖两个酱油没压力,平A之王,A着A着boss就没了。
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
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生活愉快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看待清朝?
明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达到了封建时代的最高峰。
明代的中国,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兴衰荣辱,尤其元代还亡了国之后,可以说已经是什么都见识都感受过了。人经历的多会成熟,也会变得守成,一个社会一个文明也是一样。所以这个时代,逐渐失却了中古时的纯真与热血,而逐渐步入了更加稳健的了守成时期。而到了晚明,历经200年的积淀,便是重新开拓文化的新时代,厚积而薄发。
朱元璋接手时的中国,这一时代的社会跟宋末元代并无多少差别,但是由于灭宋战争最后杭州选择了投降,东南的战乱相对其他地区是比较少的,宋代文化在此地得以较好的保留。这就为明代重振中华文化打下了基础。元代已经乱了百年,加上政府对文化管制又相对宽松,90年的时间,全国可谓牛鬼蛇神什么都有,于是重振中华文化,势在必行。巩固了汉文化在中土的地位自不必说,关键是还撒播去了已“久未王化”的幽云,河西,云南,一扫自五代以来汉文化势力范围萎缩的颓势。而在永乐时期,通过汇编《永乐大典》,把种种今天已经失传的书籍重新保留了下来(如《旧五代史》等),对中华文化的维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所谓吃饱了饭才能搞文化,对于很多知识分子而言,战乱与饿肚子的时代已经远去。于是,经过了两三代人约百年时间后,明代中期开始出现文化复兴(不是西方那种文艺复兴),涌现了王守仁这样的文化开拓者,这些人自幼饱受文化熏陶,又有家族支撑,得以先其他还在为了科举而绞尽脑汁的普通学子一步,在饱学的基础上尝试创新发扬,文化比较沉闷保守的时局开始注入新鲜血液。
有了明初和中期的积淀之后,到了晚明,文化终于迎来了井喷期,大量小说名著开始推广开来,戏曲上则出现了《牡丹亭》等等优秀名作,社会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充实。然而,此时中国的政治制度则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做皇帝的万历,一心为国的张居正,刚正不阿的海瑞,民族英雄戚继光,哪怕是以和稀泥混世的申时行,最后都没有圆满的结局。在这样一个怎么办事情都已然是徒劳。千疮百孔的制度之下,才有了李贽,明末三大家等人提出了种种新的思想,希图拯救这个民富国艰的时代,为国家找到新的出路。晚明的中国,已经走到了离开封建社会的前夜,艺术重新迸发光芒的同时,人们还开始向思想领域进军,可以说,一条前所未有的新道路正在等待着中国的到来。
可惜,此时的大明气数已经穷尽,明朝是没办法看到新时代的到来了。满清入关,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自然不及明人,对于明末三大家的理论更是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可以说,作为局外之人,他们无法想象晚明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走到了什么阶段,依然在用老旧的封建思想眼光(也怪不得他们)看待。吃下整个中原,消化文明成果是要大量的时间的,而消化之后还要在这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更是不知多久以后的事了。简单的说,他们仅仅是认为明朝人太开放太自由,文官集团太庞大,以此来对症下药。于是清朝大兴文字狱掐制禁锢思想,皇帝更加专制,皇权压制官权,迫使中国继续在封建社会里游荡,于是迈向新时代的机会,就此失去了。就好像一个已经到了独立自主年纪的成人,家里不让他放开了手自己干,反而管教的更严格,于是悲剧酿成,悔之晚矣。
中国的社会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永远陷于封建社会的范围内打转转,如果换天下的不是文化程度不够的满人,中国也许早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代,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中国既然错过了机会,那就只有等外国的思想来救中国了。
为什么这么多著名相声演员抵制郭德纲?
这么多著名的相声演员抵制郭德纲,这句话完全是空穴来风,可以说是一群没脑子的纲丝粉们在那里上蹿下跳。当然,说他们没脑子也不能这样评价,因为他们应该还是做了文案的,目的就是通过喊冤叫屈,痛骂姜昆来吸引眼球,博取流量。
对于郭德纲而言,有这么一群脑残粉,割起韭菜来倒是方便得很。他想要造势的时候,都不用准备,拿起来就是枪啊,谁不乐意呢?郭德纲想要来一个节奏,就有人跟着起哄,而这群人就是被人带到沟里,还高兴着呢?
有这么一群人在,郭德纲能不乐见其成吗?而郭德纲想要立起自己的人设,就必须要找一个对应的参照物。有比较,才能突出自己的光辉形象吗?找谁呢?自己有饭圈,而如果找一个也有饭圈的,互怼起来,不胜其烦,还有可能翻车——要知道,娱乐圈内,谁能没有一些黑料呢?真要是把人逼急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不慎,就有可能万劫不复啊!
这不找有饭圈的,那只能是一些老牌的相声演员们。无论是唐杰忠,冯巩,还是姜昆,侯耀华,抑或者是天津的那些老先生们,他们不懂也没有饭圈。这样的人是最好的背景板,因为他们都只能是自己一张嘴,就是说什么也是自己知道的,而至于对方的什么秘密自然是一无所知的。这样的人就是伤害了一下,因为他们德高望重,也不会太计较,而自己却能够因此而获利,何乐而不为呢?
为什么这样考量呢?宋德全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华曲艺学会副会长,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秘书长,国家一级演员。这样的人地位尊崇吧。当年,郭德纲还没什么名声,他就邀请郭德纲去周末俱乐部演出。从这一点来看,他对郭德纲应该有提携之恩吧。
可是,郭德纲是怎样对他呢?当年,反三俗倡议会在周末俱乐部举行,郭德纲也在上面郑重地签了字。可是,回到家之后,他就翻脸不认人了,说宋德全借着“我要反三俗”来有计划地迫害他。宋德全有什么必要迫害他呢?他郭德纲那时不就是一个小角色吗?
而郭德纲为什么要这样无事生非呢?一个目的就是想借此出气。宋德全这个人性格直爽,有什么事就当面说出来,郭德纲有什么毛病他自然也不会藏着掖着。这可就触碰到了郭德纲的逆鳞了。另一个目的就是宋德全没有饭圈,他可以借机树立自己天降圣人的形象人设。而他的那些脑残粉一扇火就起,直到现在,宋德全还被纲丝粉们惦记着,谩骂着。
回过头来,再看姜昆炮轰郭德纲一事,这也可以说是郭德纲一手炮制出来的,根本没有事实的依据。每次说说姜昆如何如何炮轰郭德纲,都被媒体证明是子虚乌有的。而姜昆也多次澄清,反三俗并不是反郭德纲,提议取缔某些小剧场也不是指德云社,他对郭德纲的贡献还是很赞赏的,只是对于郭德纲相声里某些庸俗低级的元素,他自己应该正视。
这应该是说的很明白了,但是那些脑残粉们可不是这样的认为的,只要提到他们的“教主”,就是他们的敌人。于是,姜昆就成了迫害郭德纲的典型,被纲丝们追着骂了十几年。到了最后,当记者问姜昆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姜昆却并没有过多地表示,只是说,自己不会再提这个人。
而郭德纲当年为什么被电视台封杀,是因为他代言伪劣产品,在小剧场骂街,他徒弟打记者,他给私人发喜帖……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如果放在今天,恐怕他都不能再站在舞台上了吧。因此说,许多著名相声演员抵制郭德纲纯属无稽之谈,而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想只要有一些常识的人都应该捋得清吧。
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的死都和赵光义有没有关系?
关于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之死,之所以遗留种种纠缠不清的传闻,根子就在一件事——赵光义的皇位来得正不正?假如赵光义靠杀兄谋位,那么这三个人的死,很可能就是赵光义为巩固皇位,蓄意的谋害行为。
史料是如何记载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之死的呢?史料背后又有哪些值得探析的地方呢?从中我们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之死的史料记载先交代一下三个人的关系。赵匡胤兄弟五人,大哥和小弟早夭,剩兄弟三人。赵匡胤是老大,赵光义是老二,赵廷美是老三。赵匡胤生了四个儿子,老大和老三早夭,仅剩赵德昭和赵德芳哥俩。
赵德昭之死
按《宋史》记载,赵德昭因为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训斥而自杀,赵光义为何要训斥赵德昭?
原来太平兴国四年征讨辽国的一次战斗中,宋军溃败,亲征的赵光义失踪,军中有人提议拥立赵德昭。虽然这事没有进行,但是让赵光义产生忌讳。
大军回京后,因为战事不利,赵光义迟迟没有封赏官兵,赵德昭因为这事向赵光义进谏,惹怒了心情不爽的赵光义,他训斥赵德昭:等你将来做皇帝自己封赏他们吧!这话分量太重,赵德昭惊恐之下,回家就自杀了: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在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描写得更加详细一点:
“德昭惶恐,还宫,谓左右曰:‘带刀乎?’左右辞以宫中不敢带。德昭因入茶酒合,拒户,取割果刀自刎。”在司马迁的《涑水记闻》中,赵德昭之死的记载则显得匪夷所思,说赵德昭喜欢吃大肥肉,吃多了把自己吃坏了身体:
“德昭好啖肥劕肉,因而遇疾不起。”赵德芳之死
就在赵德昭去世后仅仅两年(太平兴国六年),年仅二十二岁的赵德芳也突然暴亡,他竟然是睡了一个觉,再也没有醒来:
“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赵廷美之死
赵德芳去世后三年的雍熙元年,三十七岁的赵廷美病逝于房州:“雍熙元年,廷美至房州,因忧悸成疾而卒。”
太平兴国七年,赵廷美勾结卢多逊,企图谋害赵光义夺位,事泄后被夺开封府尹,迁徙西京洛阳。不久有官员告赵廷美,在洛阳期间不思反悔,言多不逊。因此赵廷美被削王爵,改封涪陵县公,迁徙房州:
“赵普以廷美谪居西洛非便,复教知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诏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史料背后透露的种种疑问直指赵光义从史料记载来看,似乎三人的死亡很正常,没什么可说的。不过,有几个背景材料交代后,大家或许就会觉得,这三起死亡案件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1.赵光义作为赵匡胤的弟弟是如何得到皇位的?
2.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子赵德昭或者赵德芳?
3.如果说赵光义是按“金匮之盟”上位,赵廷美死得也太是时候了吧?
4.赵廷美的谋反案是否属实?
之所以由以上疑问,根子就在赵光义的皇位获得存在争议。偏偏在赵光义上位不久,五年内跟皇嗣有牵连的三个人,都先后去世。
赵德昭、赵德芳的死,似乎是赵光义为了掩盖杀兄谋位的罪行,彻底绝了赵匡胤的儿子们,以巩固自己的皇位。赵廷美之死,又像是为金匮之盟打补丁,解除赵廷美作为皇嗣对赵光义的威胁。
不过,以上说法仅仅是从逻辑关系推演的结果,需要事实作证。基于结论,人们还是从史料中得出了一些分析结果。比如,赵德昭之死,明显是被逼死,所谓吃肥肉吃死太欲盖弥彰;赵德芳睡死,大概率是遇害;赵廷美谋反就是冤案,他也是被一步步逼死的。
客观来讲,虽然三个人的死亡时间节点疑点太大,但是真的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们就是被害死的。那么,三人的死亡到底是时间巧合,还是另有阴谋呢?
是巧合还是阴谋?没有实证指控赵光义我认为,从时间本身来讲,就是巧合,从意愿上将,确实更符合赵光义的愿望!直白一点说就是,三个人的死,是赵光义愿意看到的事,但不能因此就说一定是赵光义下了毒手。
赵德昭之死赵光义是有责任的,不过这个责任属于无心之责。试想一下,在自己失踪的情况下,竟然有人准备拥立赵德昭,这样的事件,无论哪一位皇帝都不会无动于衷。至少它释放了一个信号:人们对赵光义的皇位是存在疑虑的!
在这种情况下,赵光义表现出来的猜忌可以理解,不算过分。赵德昭进谏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显然时机不好。打了败仗还想请赏,尤其是发生自己差点被拥立的情况下,换谁做皇帝,都会联想到:别人拥立你,你就替别人请赏,想干嘛啊?
所以,赵德昭之死赵光义虽有责任,属于无心之责。
赵德芳之死史书记载很简略,后世的争议仅仅是猜测,没有任何根据。从时间节点和死亡方式上,虽说有点离奇,但丝毫没有赵光义谋害的影子。
赵廷美谋反事件,应该是真假各半,至少赵廷美自己也是有责任的,不完全是冤案。
赵廷美谋反案由多部门联合审结,是公开的,假如完全是冤案,赵光义不敢这么做,也没法做到明目张胆地构陷。案件审结后,由王溥牵头,朝中重要官员联合奏请处置。至少从程序上看,赵廷美谋反案的处置是合法的,不能单凭猜测就认为是冤案。
这个案子之所以带来猜疑,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赵普和卢多逊之间的政治斗争惨杂其中,让案情复杂化;二是赵廷美敏感的身份。猜疑归猜疑,如果想坐实赵光义谋害赵廷美,没有实证。
结论不在史册在人心其实历史的真相永远也无法还原了,留下的只有争议。我个人认为,这三个人的死属于正常死亡,没有阴谋。
赵德昭之死,赵光义有轻微责任,不是故意陷害。赵德芳之死跟他们家族的遗传病史有关,赵氏皇族遗传基因的问题,从赵弘殷开始就有所体现。赵廷美谋反虽有扩大化的倾向,但是绝不是完全捕风捉影,肯定不是赵光义制造的冤案。
人们之所以更倾向于赵光义是凶手,其原因就是赵光义得位不正,人们带着这个情感偏向,用审视的目光看待每一件发生在赵光义身边的事。
赵光义即便没有杀兄,他得位肯定不正,至少他是在没有合法即位手续的情况下,非法自立的。本质上,他是从侄子手上抢过来的皇位,从道德层面说,他该受到谴责。
所以,有时候过度纠缠于真相也很没意思,人们愿意将赵光义列为嫌疑犯,推上被告席,那就这么做吧,公道有时候不在史册,而在于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