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弦歌续华章,中山大学的精神传承与时代使命

1924年,孙中山先生手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十八字训示,在珠江畔播下一粒教育的火种,百年沧桑巨变,中山大学以岭南文化为根脉,以革命精神为脊梁,在时代浪潮中始终矗立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从石牌校园的红砖绿瓦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高地,这座学府正以独特的精神图谱,书写着中国现代大学的成长史诗。
文明火种:百年传承中的精神坐标 珠江水浸润的康乐园里,马丁堂的廊柱铭刻着学术传承的印记,1924年,孙中山先生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改组为国立广东大学,次年更名为中山大学,这所承载救国理想的学府就此诞生,抗战时期,全校师生辗转滇、粤、湘三省,在烽火中保持教育火种不灭的壮举,奠定了"家国天下"的精神底色。
在怀士堂的穹顶之下,陈寅恪先生目盲而著史,王季思教授推窗吟唱昆曲,容庚先生穷毕生精力编纂《商周彝器通考》,这些学术群像构建的人文传统,让中大既葆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品格,又坚持"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实践追求,康乐园内的陈寅恪故居、十八先贤铜像群,化作无声的精神路标,指引着代代学子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
知行之舟:交叉学科中的创新突破 珠海唐家湾畔,天琴计划激光测距台站指向浩渺苍穹,这项涉及物理学、天文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协同的引力波探测工程,正是中大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典范,在"新工科"建设浪潮中,学校率先构建"学部制"改革框架,打通理工医交叉通道,形成了生物医药、海洋科学、电子信息等特色学科群。
岭南实验室的基因测序团队正在解码人类生命的奥秘,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的学者们构建着大湾区协同发展模型,作为国家首批设立人工智能学院的院校,中大学子开发的医疗影像AI系统已服务全国200余家医院,在深圳光明科学城,材料学院团队研发的柔性电子材料突破技术瓶颈,推动可穿戴设备产业化进程,这些突破印证着校训中"笃行"的要义,让学术研究始终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湾区枢纽:开放办学中的国际担当 深圳校区图书馆的玻璃幕墙上,珠江口与伶仃洋的碧波交相辉映,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知识枢纽,中山大学已构建起广州、珠海、深圳三地办学新格局,国际校区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举办的"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吸引着全球顶尖人才共议人类发展议题。
在珠海横琴岛,海洋科学考察船"中山大学"号破浪前行;在广州生物岛,中外科学家在P3实验室开展联合攻关,学校牵头组建的"粤港澳高校联盟",构建起跨境学术共同体,在疫情防控、碳中和等领域产出重大成果,这种开放姿态既延续了岭南文化的海纳百川,更彰显中国大学参与全球治理的雄心。
家国情怀:人才培养中的使命传承 永芳堂前的毕业典礼上,医学生庄严诵读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山医学院的"无语良师"纪念碑前,年年清明总有献花成列,这种生命教育培育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人性的温度,在广西百色、新疆喀什,中大学子接力支教二十载;在非洲吉布提,附属医院的"光明行"医疗队让数千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从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工程师,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从守护南海珊瑚礁的海洋学者,到开创民营航天事业的创业者,中大人的身影始终活跃在时代前沿,学校首创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将红色文化、岭南传统与全球视野熔铸一炉,让"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真正落地生根。
漫步在康乐园的中轴线,怀士堂的钟声依旧在每个清晨唤醒求知的心灵,当5G技术复原的虚拟校史馆向全球开放,当柔性显示实验室的灯光彻夜长明,这座百年学府正在书写新的传奇,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中山大学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践行着"振兴中华,永志勿忘"的初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所矗立在南国的精神灯塔,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创新活力,继续照亮中国高等教育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