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南粤大地 培育教育英才—广东教育学院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

在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坐落着一所承载着南粤教育复兴重任的高等学府——广东教育学院(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这座始建于1955年的省属本科院校,六十八年来始终扎根基础教育沃土,以"学为君子,兼善天下"的办学精神,谱写着师范教育的时代华章,从最初的教师进修学院到如今的综合性师范院校,它不仅是广东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更见证着中国教师教育体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之路。
筚路蓝缕:应改革而生的教育重镇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广东,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1955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作出重要决策,在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建立广东教育行政学院,专司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学教师的培训工作,首批学员中就包含了来自潮汕、湛江等偏远地区的骨干教师,他们背着简易行囊,在红砖灰瓦的教学楼里研习苏联教育理论的身影,定格为南粤教育复苏的生动画面。
1978年学校正式更名广东教育学院,标志着办学定位的全面升级,这一时期,学院创造性构建起"培训-教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继续教育模式,仅1980-1990年间就培养中小学教师3.2万人次,那些印着"广东教育学院函授部"字样的教材,曾通过绿皮邮车传递到粤北山区的教学点,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破茧成蝶:转型发展的二次飞跃 新世纪曙光照耀之际,学院启动历史性转型,2002年招收首届全日制本科生,2010年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现从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的华丽转身,这一蜕变背后,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建设高水平师范院校"的战略部署,更是对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重构的主动回应。
在保留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学校构建起"本硕贯通、职前职后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心理学团队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特殊教育实验室成为华南地区首个融合教育研究基地,海珠校区新落成的智慧课室集群,通过5G技术实现与粤西乡村课堂的实时互动,将"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实践推向纵深。
守正创新:特色发展的办学密码 走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校史馆,泛黄的教案手稿与智能教育机器人相映成趣,展现着这所学校"守教育本真,创时代新声"的办学智慧,学校独创的"双导师·双课堂"培养模式,让省级名师与高校教授共同指导师范生,荔湾区的省级示范中学里,每周都有师生进行沉浸式教学实践。
在人工智能冲击教育形态的今天,学院率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开发出全国首个"AI教师能力评估系统",心理学系的虚拟现实实验室里,学生们正通过VR技术模拟特殊教育场景;美术学院的数字美育工作坊,将传统广彩技艺与3D打印技术深度融合,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是岭南教育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
桃李芳华:深耕基础教育的责任担当 从珠江岸到南海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毕业生的足迹遍布全省1.8万所中小学,据统计,广东省基础教育领域近40%的特级教师、60%的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都曾在此求学,在2020年"最美乡村教师"评选中,十位获奖者中有三位是该校校友,他们在清远连山、韶关乳源的教学故事,诠释着"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育人承诺。
学校建立的"U-G-S"协同育人机制,将高校、政府、中小学结成发展共同体,近五年开展的"百校扶百校""名师进课堂"等项目惠及教师5万余人次,疫情期间研发的"云训宝"在线研修平台,累计服务粤东西北教师专业发展120万学时,被教育部评为"智能+教师培训"典型案例。
向海图强:面向未来的教育远征 站在"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开启新一轮改革发展征程,与香港教育大学共建的STEAM教育研究中心,正探索大湾区科技创新教育新路径;中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所的成立,架起"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的新桥梁,在佛山建设的现代产业学院,则致力于培养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双师型"教师。
展望未来,这座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师范院校,正以建设"中国南方教师教育高地"为目标,在师范专业认证、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帮扶国际化等领域持续发力,正如校歌所唱"木铎金声越百年,滋兰树蕙满园芳",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育人篇章,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岭南智慧。
从粉笔黑板到智慧课堂,从师道传承到教育创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教师教育的沧桑巨变,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图景里,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中,这所始终挺立潮头的师范院校,正以崭新的姿态诠释着"教师教育母机"的时代内涵,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