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思想之基 凝聚时代力量—新时代市委宣传部的使命与担当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市委宣传部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始终发挥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这座连接党心民意的桥梁,不仅是理论武装的"播种机",更是城市精神培育的"孵化器",在新时代的坐标轴上书写着守正创新的动人篇章。
肩负使命:市委宣传部的前世今生 市委宣传部作为地方党委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能部门,其历史可追溯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级党委相继建立宣传部体系,成为传播党的政策主张的核心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其职能从单一的政治宣传逐步拓展为涵盖理论教育、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性工作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市委宣传部的工作重心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从单向传播转向多维互动,从平面宣传转向立体传播,从行政指令转向法治化、专业化管理,以某副省级城市宣传部为例,2023年统计显示其全年组织理论宣讲活动1200余场次,新媒体矩阵覆盖人群突破800万,推动创建省级以上文明单位132个,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
核心职能:构建意识形态的四梁八柱 (一)理论武装的"铸魂工程" 市委宣传部始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构建"中心组领学+专家导学+实践促学"三位一体学习机制,打造"理论宣讲轻骑兵""新时代大讲堂"等品牌项目,某地级市创新"理论快递"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制作成5分钟微视频,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实现日均点击量超10万次。
(二)舆论引导的"定海神针"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变局,市委宣传部构建起"报、台、网、端、微"协同发力的传播矩阵,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展现责任担当,如2022年某市疫情暴发期间,宣传部组建200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三天内发布权威信息180余条,及时辟谣13起,确保舆情平稳有序。
(三)文化繁荣的"活力引擎"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某省会城市建成城市书房42个,年均举办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通过设立文艺创作扶持基金,推出《大城小事》《改革先锋》等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精品力作,让城市文脉在创新中延续。
(四)精神文明的"润心工程" 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某县级市构建"1个中心+16个所+352个站"三级网络,注册志愿者达12万人。"最美人物""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持续开展,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民生工程,实现文明创建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创新实践:探索宣传工作的时代密码 (一)数字化转型开辟新赛道 多地市委宣传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某经济特区建立"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网传播",短视频账号"政能量"单条点击量最高突破5000万,虚拟主播"宣宣"上岗播报新闻,AI技术赋能让理论宣传更接地气。
(二)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 完善"大宣传"工作格局,建立宣传文化系统联席会议制度,某沿海城市推行"项目制"管理模式,将年度重点工作分解为36个具体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网信工作体系,舆情应对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
(三)人才队伍建设固本强基 实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墩苗计划",某省级宣传部门选派年轻干部到县级融媒体中心挂职锻炼,开展全媒体采编技能大比武,培育"既能拿笔杆子、又会玩摄像机"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专家智库,聘请高校学者、网络大V担任特约评论员,提升工作的专业水准。
挑战与对策: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市委宣传部面临诸多新课题:多元思潮冲击主流价值、算法推荐弱化议程设置、代际更迭改变接受习惯,某调研显示,Z世代群体中仅有38%定期关注传统媒体,这对宣传工作提出严峻考验。
破解之道在于三个维度的创新突破:内容生产上打造"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产品,传播方式上构建"移动优先、视频为主、交互为重"的新生态,效果评估上建立涵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科学指标体系,某地开发的智慧宣传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信息,实现传播效率提升40%。
向着星辰大海再出发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市委宣传部正以昂扬姿态书写新时代答卷,从理论武装的深耕细作到媒体融合的破局突围,从文明创建的久久为功到文化惠民的春风化雨,每一步都彰显着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初心如磐。
展望未来,市委宣传部将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阐释、大众化传播;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打造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传播典范,这需要宣传干部既当"瞭望者"洞察时代风云,又做"实干家"推动工作落地,在守正创新中唱响时代强音,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全文约17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