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f小号 正文

刘永谈股,为什么感觉刘秀手下的开国功勋几乎没有一个出名的

cf小号 116

刘永谈股,为什么感觉刘秀手下的开国功勋几乎没有一个出名的?

东汉开国的功勋将领以“云台二十八将”为最,如果说他们不出名,可能只是对于看电视剧和小说了解历史的人。

汉宣帝的“麒麟阁十一功臣”,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功臣图谱。

刘永谈股,为什么感觉刘秀手下的开国功勋几乎没有一个出名的

再者,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西凉马腾、马超父子,他们出场的时候,会讲到马腾是东汉开国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援虽然不在“云台二十八将”之列,但却是东汉开国比较出名的一位。

主角光环太耀眼,掩盖了一众配角

与很多开国之君不一样,刘秀绝对是西汉末年,东汉开国最亮眼的那个主角,“位面之子”的光环,让他总能出其不意的击垮敌人。

刘秀与其兄刘縯在南阳郡舂陵起兵后,联合绿林军反抗新莽政权,起义军能够击败王莽,主要还是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的出色发挥。

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率领各州郡征调的精兵四十二万,进攻在南阳的起义军,刘秀迫于莽军的压力,从阳关撤回到昆阳,说服昆阳的九千义军坚守昆阳。

刘秀率领十三骑突围到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征集一万七千马步军救援昆阳,趁莽军久攻昆阳不下的时机,刘秀率领援军对莽军展开反复冲杀,进一步打击莽军士气。

刘秀趁莽军大乱之时,率军渡过昆水,进攻王邑大本营,王邑轻敌,下令其他各营不得擅自出战,自己与王寻率领一万兵马与刘秀交战,却遭遇惨败,王寻战死。

昆阳军趁势与刘秀夹击莽军,莽军一时间大乱,纷纷溃散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正在此时,又遇上狂风大起,天降暴雨,滍水暴涨,莽军数万人被淹死。

昆阳之战后,新莽政权迅速土崩瓦解,刘秀一战成名,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在此后与更始帝刘玄、赤眉军的争夺中,占据优势,最终成为天下的主宰,建立东汉王朝。

而刘秀部下的东汉开国将领,大都是刘秀出镇河北之后,投奔到刘秀麾下的,一方面在义军中的威望比刘秀差很多,另一方面有一个运气和势力并存的主角老大,自然要逊色不少。

东汉的开国功臣缺乏流量,圈外人士知道的就不多了

现在我们讲出名靠流量,历史上人物,出名也需要流量和话题,我国古代有几个大流量话题,第一个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二个是楚汉之争,刘邦的草根逆袭;第三个是汉武帝北击匈奴;第四个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第五个是隋末乱世,李唐王朝创造辉煌的巅峰;第六个是元末明初,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建立大明三百年江山。

有了话题和流量,就会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去创作丰满人物的故事,很多故事就千古流传了下来,成为小说、戏曲的经典故事,最终广为人们熟知。

就拿《西游记》的主人公玄奘来说吧,这是一个正史可能都不太愿意写的人物,最终却拥有了很多挑动历史风云的人物都没有的知名度,无外乎话本小说、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包装炒作。

而东汉初年的这批开国功臣,他们身上的话题性实在是太少了,喜欢添油加醋,杜撰故事的骚客们,都找不到太多的文字去描述他们,我们以东汉开国功劳最大的岑彭和冯异来说。

在刘秀的部将中,岑彭算得上经历比较丰富的,最初效力于新朝,任棘阳县长,坚守宛城抵抗绿林军,在刘縯围城数月,岑彭献城投降,刘縯爱惜岑彭的才能,劝说刘玄赦免岑彭,岑彭成为刘縯的部下。

刘縯被刘玄杀死之后,大司马朱鲔的麾下,历任淮阳都尉、颍川太守,因刘茂提前攻占颍川,岑彭不得不率领部属投奔河内太守韩歆,刘秀进入河内之后,岑彭劝说韩歆投降刘秀,韩歆原本打算据城抵抗,不久看到形势危急,不得不投降刘秀。

从此岑彭终于回归到了刘秀的组织之中,开始了建功立业的步伐,刘秀任命岑彭为刺奸大将军,将平时所持的符节授予岑彭,让他跟随大军平定河北。

此后岑彭在洛阳之战中,劝降朱鲔,南下荆州,跟随刘秀平定邓奉,率军在黎丘击败秦丰、在夷陵击败田戎,又派偏将军屈充移师江南,招降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苍梧、交趾等地。

平定荆州后,岑彭又跟随刘秀出征陇右隗嚣,岑彭率部攻破天水郡,将隗嚣围困在西城,不久隗嚣部将前来救援,岑彭率领诸将退兵驻扎在津乡。

次年,岑彭率军南下从荆州西征巴蜀公孙述,岑彭一路绕过田戎占领的江州,沿岷江溯流而上,一举攻克武阳,汉军距离成都仅有几十里,不料岑彭在夜间被公孙述派出的刺客刺杀。

东汉的开国名将岑彭的人生,就这样在意外之中草草收场,历史上遇刺身亡的文臣武将很多,又有哪一个能够名传千古呢,岑彭不仅吃了时代的亏,还吃了没有善终的亏啊。

相比于岑彭的东征西讨,虽然冯异也是战功赫赫,尤其是在出任孟津将军的时候,分化瓦解刘玄部下的李轶、朱鲔,在温县击败苏茂,在平阴击败朱鲔,肃清了洛阳周围的刘玄势力,刘秀称帝后,冯异接替邓禹,率军进入关中,击败赤眉军,逐步控制关中。

但是冯异不同于其他将领,他颇有儒将之风,对刘秀也一直自称是一介儒生,而且在刘秀集团发展的早期,冯异也扮演着谋士的角色,刘縯被杀后,冯异劝说刘秀招揽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

刘秀在河北积蓄势力,平定叛乱时,多次饥寒交加,都是冯异为他提供饭食供应,帮助刘秀一步步发展壮大,而众将劝说刘秀称帝时,刘秀一时间拿不定主意,将冯异从河南召回,询问冯异的意见,可见冯异在刘秀部下,就是一个可内可外的全能型选手。

东汉建立后,冯异也是最先开始请求辞职的一位,担心被皇帝忌惮,一直谨小慎微,内心不安宁,而且镇守关中期间,朝廷中也有不少人眼红冯异,称他为“咸阳王”,冯异这样的性格和地位,注定了他不会是文人的最爱,成不了流量明星,自然知名度就降低了。

光武帝的为政举措,注定了开国功臣难以站上历史的热点

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开国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刘秀,建议趁匈奴分裂,北匈奴虚弱的机会,发兵攻灭匈奴,建立“万世刻石”,刘秀认为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应该善待百姓,与民休息,使国内经济尽快恢复,所以拒绝了臧宫、马武等人的请求。

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实行“柔道”治国,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建设上,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三公权力,加强皇帝权力,在军事制度上,加强了京师的军事力量,对地方州郡的军队进行裁撤,自古兵制的破坏从刘秀开始。

一般都在说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但其实最先开始退功臣,让开国功臣远离朝廷,返回封地过富家翁的生活的皇帝是刘秀,刘秀从建武六年,就逐渐开始将功臣排除朝堂,重用文吏,从某种情况来说,北宋不过是在东汉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发展。

你最喜欢的经典港台电视剧是哪一部?

80.90年代经典的港台电视剧太多了,有《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楚留香传奇》、《霍元甲》、《四大名捕》、《神雕侠侣》、《新白娘子传奇》、《笑傲江湖》、《雪山飞狐》、《戏说乾隆》……真的太多了。

为什么有人说光武帝刘秀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这个问题让人感觉非常的可笑,五胡乱华距离光武帝时代有二百多年了。

这个事情扣在一个二百多年前的人身上,未免太可笑了。

这个观点最早出现在剑桥中国史中,老外说刘秀在当皇帝的时候,没有将匈奴妥善处理好。

这样做给以后的五胡乱华留下了伏笔,刘秀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这个观点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觉得这句话没有任何的可信度。

采用内迁安置少数民族这个政策,有利有弊。

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从来没有一个办法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一个多变的事情。

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事情的变化,而说这个办法没有作用,起码这个办法在当时作用很大。

刘秀出身于平民,三十岁登基,军事能力超群。

那时全国人口只有一千多万,地广人稀,如同现在的俄罗斯右边部分一样。

等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全国之后,降低纳税额度,发展灌溉农业。

整顿贪污,打压土豪,东汉的经济和人口逐步上升,史称为光武中兴。

虽然看着是中兴之主,实际上刘秀是开国皇帝。

现在传闻最广,也是认为刘秀做得不对的事情就是取消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和匈奴内乱,不去攻打匈奴。

第一、 不设立西域都护府的原因是因为,要建立都护府,需要兵;

还需要钱,当时东汉人口就少,钱也不多,百废待兴。

去了西域,自己人吃饭需要钱,运输需要钱,还得给西域诸国发钱。

不给了,没钱,爱咋咋地,不仅要钱,还要保护,开了西域都护,肯定会往这调集钱粮。

匈奴肯定会过来掺一脚,西域是汉朝的一个防守要地,可以和汉朝互为支点。

只要西域都护府重开,匈奴就敢过来抢,就这样东汉就会被一块拉入战争当中。

只要拉入战争中,势必要往西域运送粮草,路途遥远,环境艰难,后勤补给根本跟不上,还不如不开。

第二、 国内的政治斗争严峻,光武帝刘秀依靠士族上地位,也是因为这个士族心累。

得把这士族彻底搞垮,国内才能安宁,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一打就是十多年。

边境只要处理好,匈奴就攻不进来,但是士族斗争打不赢,结果就是下台。

在光武帝刘秀当政的时候,匈奴被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部接收了东汉的册封,与东汉的关系就像主人与奴仆,南匈奴成了东汉的保护盾。

光武帝时期,西域、鲜卑、乌桓、西羌都没有给汉帝国带来大的战争伤害。

光武帝这个怀柔政策虽然保守,没有汉武帝崇武的主动性,也没有西汉的富强。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算是最好的选择,要不然光武中兴难以实现。

刘秀选择的,和当年文、景二帝的选择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休养生息,给后人一个稳定的国家。

五胡乱华发生的时间段是公元316年起,到公元439年止,长达121年。

它发生的背景,始于西晋的八王之乱,这个时候不是刘秀的东汉政权当家了。

当家的是篡了曹魏政权的司马家西晋当政,五胡之乱,还不是由于司马家争夺权力而引发的。

这锅应该司马家背,而不是刘秀背。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不杀了黄皓?

今天,[呲牙][呲牙][呲牙]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在的时候,黄浩还很小吧。据说是黄门丞这个职务,他如果为乱,诸葛亮只会多么厉害,必然除之。

因为你哪怕再得刘禅的意,你为非作歹,诸葛亮当时在蜀汉可以说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杀黄浩随便杀的,哪怕得罪刘禅。

但是我估计黄浩当时年纪小,又比较恭顺,所以诸葛亮没有注意到他。

后来,诸葛亮去世,董允做侍中,黄浩看到董允就像老鼠见了猫,董允公正无私,嫉恶如仇,黄浩这般小人肯定会受到打击,以致董允在世,黄浩不敢为非作歹。

黄浩,就是个皇帝附近的小人。不过小人的危险挺大,姜维到后来都要申请去剑阁屯田,以避黄浩。你们看连姜维这样的大将军都惧怕黄浩。可见黄浩的影响力颇大。

所以说: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对于黄浩,诸葛亮在的时候黄浩年纪太轻,未有风波。否则依诸葛亮当时在蜀汉的地位肯定能够诛杀黄浩。很有可能,就是诸葛亮的时候黄浩官职低微,无以为乱,所以诸葛亮没有杀他。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个人。

董允在时,(董浩曾经任蜀汉政权的中书令,权利显赫。)虽然黄浩在内为乱,但是避董允的锋芒,等到董允死了,黄浩小人面目大出,显露无疑。这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个时候的黄浩,后主过度相信他,而且他的官职也大了,这就是蜀汉之祸害。

所以说,诸葛亮在的时候黄浩是肯定不能为乱的,不能为乱,诸葛亮怎么会杀他呢?完全没有必要吧。

谢谢大家分享到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

”接着奏乐接着舞 ”,夷陵大败后,汉昭烈帝刘备待在小小的白帝城夜夜笙歌,却从没打算回去兵多将广的成都再征东吴,除了没脸回,更是不敢回,除此以外刘备还有更大的图谋。

公元221年,曹操去世了不久,刘备觉得天下英雄也就剩他一个,便登基称帝。称帝后的刘备对两年前(公元219)年失去荆州是大为不满,勃然大怒执意要亲征,找东吴算账。(注:通常人们都认为,关羽败走麦城后,刘备知道了消息,便立即对东吴用兵,为关羽复仇收复荆州,其实这里相隔的时间有一年多)

当时作为蜀汉首席军师的诸葛亮,连番规劝刘备,但刘备这次非常的执拗,怎么劝都劝不住,见到刘备动真格的,东吴的孙权也认怂了,甚至还低声下气的修书多次求和。

可是刘备却坚持己见,怎么都要出兵讨伐东吴,无可奈何的孙权,面对取得了汉中之战大胜,刚刚称帝,还拥有几十万大军的刘备,只好向选择了联合曹魏,趁着曹操去世,向曹丕称臣,得到了曹丕的支持,

可是此时刘备的先头部队已经是长驱直入,攻进了东吴境内,孙权面对势如劈竹的蜀汉,却反常地任命了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让陆逊全权负责前线于刘备对垒战事。

陆逊接手后,对蜀汉和东吴双方,各种的条件进行了庙算,制定了避其锋芒,伺机破敌的防御战略,通过连番讲解,说服了东吴的诸位猛将,打消了众将要和刘备一决雌雄的想法。

有计划的且战且退,撤到夷道和猇亭一带,建起了一个防御圈,集中东吴的优势兵力,借助良好的地理条件拖延蜀汉的攻势。

一路高歌猛进的刘备,他没想到陆逊用空间换取机会,把数百里长的高山峻岭地带都让给了蜀汉,让蜀汉一时无法施展其优势的兵力,中了陆逊的诡计。

不过夷陵之战初期,刘备势头很猛,快速地占领了东吴300多里的地盘,但是夷陵一带,却怎么也推不动,在这里陆逊占据有利地形坚守不出,刘备想了很多的办法都没啥效果,

为了调动陆逊,刘备尝试佯攻过孙桓,这让东吴军中是一片惊慌,众多的将领纷纷请战,可陆逊却不是这么想,他看穿了刘备的用意,拒绝了将领们的要求,继续让东吴的将士们在大营内好吃好喝好好休息。

这样两军对持了200多天,由春季对持到了夏季,刘备感觉不能再这样被动了,想找机会和东吴决战,便让手下的将领们,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去挑战,到东吴大营前,有多难听就说多难听,打算把陆逊给骂出来。

可是陆逊对于蜀汉的川音调谐,就当时耳边风,让将士们不予理睬,甚至谁敢出战,将重典处置。

面对刘备的连番挑战,陆逊采取的就是坚守不出,刘备此时身边没有法正和诸葛亮一样的军师,此时是有点黔驴技穷了,蜀军长时间屯兵在外,导致军中士气出现了松懈。

夷陵一带到了夏季,天气变得闷热不堪,许多习惯了四川凉爽气候的将士,被深山密林的湿气和闷热的暑气,搞得不胜其苦。

蜀汉水师更是因为暴雨和涨潮,无法待在江上,刘备只好让水师上岸休息,这样导致本来在密林中的军营就更多了,蜀汉大营连绵数十里,刘备见陆逊不出战,就打算让将士们熬过这几个月,到了入秋再找机会决战。

陆逊等待了良久,终于等到了战略反击机会,准备充分的东吴军,忽然对蜀军出击,蜀汉军措手不及,先锋主将接连被斩,蜀军乱成了一团,东吴军乘胜追击,把刘备的蜀汉大军杀的片甲不留,把刘备追到的白帝城附近,才鸣金收兵,史称“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中的刘备,也是在白豪兵的誓死保护下,冲出了东吴重重包围,最后才摆脱了东吴的追击,心有余悸地躲入了白帝城。

在白帝城。,三国的豪杰刘备,孤独地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夷陵之战刘备受打击很大,导致一蹶不振,心情忧郁的病逝, 但是刘备此举,却让人感到很疑惑,为何屡败屡战的刘备,在夷陵之败后,竟然不选择回到成都重振旗鼓,再寻找机会东征东吴一雪前耻,而是选择在白帝城,默默的虚度人生最后的时光呢?

一直以来,我对此思考,认为爱面子的刘备,除了不能回去,不敢回去,还有更大的图谋。

关于夷陵之战,陆逊并没有乘胜追击,是刘备得以逃回白帝城的主要原因,刘备在夷陵的马鞍山,被吴军四面团团围住,蜀军多次突围,战死了数万人,刘备才在精兵的保护下,狼狈不堪向着白帝城逃去。

那么为何陆逊不乘胜追击,活抓刘备呢?

对于这个疑问,不单只有我们,其实当时士气如虹的东吴将领,也同样也是疑惑不解,例如东吴将领中的徐盛、潘璋,就跳过大都督,直接上表建议孙权:“备必可禽,乞复攻之。”

东吴军中上下,对于生擒刘备,都非常的热切,毕竟能够生擒刘备,那么就是建立了天大的功勋,孙权当然也对此非常有兴趣,但是沉稳的孙权,还是征求了陆逊的意见。

不过陆逊劝孙权,别顾着现在的胜利,忘记了还有一个曹丕,让孙权允许东吴军全军撤回防备曹魏。正如陆逊所料。曹丕也不想孙权在夷陵之战后,吞并了蜀汉和曹魏对垒,因此调兵遣将出兵讨伐东吴。

曹丕刚刚登基,对于这次战役也非常重视,更是出动了曹魏豪华阵容,下了很大决心,打算完成曹操当年没能完成的宏图构想。

如何此时的陆逊真的,倾巢而出去追击刘备,那么将很有可能面临,诸葛亮和赵云出兵救援,曹丕的进攻,而白帝城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想一时半会攻下,也是相对困难,由此很可能曹丕把孙权给活捉了,东吴还没能抓住刘备,毕竟刘备还可以向成都退却,

但曹丕的大军可是志在必得,东吴主力如果不及时回师,将被曹军和蜀汉夹击,到时候胜负难料了。所以陆逊不敢贪功冒进,放弃了活捉刘备的机会,

刘备也正是得益于曹丕的出动,可以在白帝城歇息了下来,并不用在继续逃会成都。刘备在白帝城待了一年多时间,奇怪的就是他这段时间,好像啥也没做,最后还在成都叫来了诸葛亮和阿斗托孤,甚至告诉诸葛亮,阿斗不行你自己看着办吧!刘备为何死都不回成都呢?

综合当时的局势,刘备不会成都还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的!

第一:刘备不敢回成都,因为太危险了。

蜀汉的大本营不是在成都么,怎么刘备回去还很危险呢?其实当时大多数人的聚焦点都放在了白帝城,忽视了成都在公元221年到222年之间,发生了各种事情,

公元222年,距离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成都,相继有三位重要人物忽然去世,这三位人物对于蜀汉都是举足轻重的,一位是五虎上将之一,没有跟随刘备征吴的马超,一位是蜀汉的司徒许靖,还有一位则是蜀汉被遗忘的人才刘巴,在夷陵之战前,本来是益州的大佬刘璋便忽然去世了,而这几位人物的去世,可见当时成都的局势的并不是风平浪静,

按照历史学家的推测,刘备此时已经在考虑身后事,这时刘备的继承人名单中,可不只是刘禅一人,还有刘永和刘理,也是在221年,刘永被封为鲁王,刘理被封为梁王,在夷陵之战前,刘备是踌躇满志的,很有可能是计划吞并了东吴后,在进攻曹魏。

刘备后来失败了,导致结果就是蜀汉中的益州,荆州,还有西凉三股势力开始虎视眈眈,刘备可能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因此他没有急着回到成都,去面对诸多儿子的继位之争,反而留在白帝城静观其变,同时也是在几股势力中权衡,

而成都此时几股势力的暗中争斗,刘备如果贸然回去,肯定卷入旋涡之中,失去了实力的刘备,更容易成为益州或者荆州势力的傀儡,刘备最终权衡再三,还是选择待在了白帝城更安全。

而且各位想想,西凉的代表马超,益州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忽然地比刘备先一步离世,是巧合还是历史掩盖了什么?

第二,刘备不好意思回去。

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描述为一个仁德的君主,不但礼贤下士,待人和非常友好,可是真实的刘备,骨子里是非常要强和爱面子的人,在三国志中,就曾经记载他少年的时候,就爱穿着华丽的衣服,还有爱斗鸡走马,这都是一些富家弟子喜欢炫耀的举动,

作为中山靖王之后,后来还被汉献帝认为皇叔的刘备,后来更是登基建立的蜀汉,此时的刘备可以说是傲娇的不得了,曹操的去世以后,刘备更是觉得天下英雄只剩下他一个,因此他是不听劝告,执意的征伐东吴,

最终的结果,却被诸葛亮和赵云都说中了,由此他不但非常难堪,也让他感觉面子上过不去,更重要的是他得到益州的手段有点不地道,更害怕听到益州的上下对他各种的冷嘲热讽,因此他干脆选择不会去,而是待在白帝城办公,一来可以避免了尴尬,同时也让时间冲淡一切,估计他是打算找到了恰当的机会在回去成都。

第三,刘备计划再次出兵伐吴。

夷陵之败,刘备可以说是损失惨重,把多年的家底都亏个精光,表面上看,此时的蜀汉可以说是强弩之末,东吴只要乘胜追击便有机会拿下益州和汉中,毕竟当时蜀汉已经没有了主力抵抗东吴的冲击。

曹魏更是可以在这时落井下石,前后夹击蜀汉,起码把汉中的地盘收回来再说,可是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最终都没有再大的动作,反而是联合的双方互撕了起来,为何两家不先携手把蜀汉灭了,再进行决战呢?

更奇怪的是,已经是风烛残年的刘备,一直住在白帝城不走,反而让孙权非常的担忧,居然孙权还主动要求与蜀汉重修旧好,甚至差点打算把孙尚香送回去刘备身边。

此时的刘备答应了孙权的请求,蜀汉和东吴刚打完夷陵之战,双方都还没缓过气来,便坐下言归于好。

有精兵良将,还获得了战场主动权的孙权,为何为刘备一直待在白帝城不走,而忧心忡忡,甚至不惜低声下气地和刘备重修于好呢?

因为他深知蜀汉在实力上受损,但却并没有到崩溃边缘,刘备老谋深算的还保留了几只劲旅,例如防守汉中的魏延,还有在成都的诸葛亮与赵云李严等人,在白帝城还有陈到等忠心耿耿的护卫,如果东吴深入蜀汉的境内,

很有可能因为纵深过长,补给上不但出现了困难,还容易给刘备翻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刘备待在白帝城不走,肯定是有所图谋,其图谋必定和东吴和荆州有关。

毕竟刘备手下的其中一股势力,就是荆州集团,这些人当然是希望刘备能够收复荆州,他们能回去光宗耀祖,如果孙权不识相,非要突入到荆州境内,那么必然迎来蜀汉的同仇敌忾,导致结果是蜀汉死磕东吴,

反而给曹丕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在曹丕的虎视眈眈下,竟然忘记了过去的仇恨,再次结成了联盟。

但无论如何,刘备和孙权,都懂得这个联盟是暂时的,孙权想的不过是稳住刘备,避免两线作战,而刘备则希望让孙权松懈,他可以再次组织力量夺会荆州。

白帝城所在的位置,正是蜀汉和东吴两军较为关键的地理位置,

唐朝的诗人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都的西邻青藏高原,北有秦巴山脉,长江之西向东流淌,境内有剑门天险,瞿塘峡雄关。

白帝城便是坐落于瞿塘峡上,是控扼长江水道进出蜀汉的大门,这里在汉朝的时候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和现在我们看到的“白帝城”不同,古代的白帝城绝非一座小城那么简单,它所处于的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带,

西汉末年,公孙述看中了白帝山的地理条件,在这里筑城,传说因为当时的城中挖出一口古井,经常冒着白气,很像一条白龙,公孙述便把这座山改名为白帝山,后来这里的城就改名为白帝城,

公孙述因此在这里自封为“白帝”!并且以此为根基,让汉光武帝刘秀吃瘪了数次,经过了公孙述的经营,白帝城成为了控扼长江水道,易守难攻之地。而只要刘备守住白帝城,蜀汉将扼制孙权的威胁,刘备虽夷陵兵败,却死都不回成都的原因,就是白帝城不但能有效钳制东吴,还能在这里找机会出击!

后世许多人认为,刘备是因为在白帝城心情忧郁而卧病不起,个人观点刘备待在白帝城,根本就是想一雪前耻。 其计划是趁着曹魏进攻东吴的时候,趁机会夺回荆州,这点从刘备让诸葛亮在成都修建祭坛可见一斑,

由于多年的征战,加上夷陵之战的造成的身心疲累,已经花甲之年的刘备,终于在当年四月一病不起,因此他才不得在白帝城托孤,其实他原来的战略意图,还是要夺回荆州。

刘备千算万算,最终还是算不过天意,没等到讨伐东吴的时机,便一病不起,无奈之下只能在白帝城托孤,把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交给了刘禅和诸葛亮。

小结一下:

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而归,却不会成都待在白帝城,原因不过有三。第一,夷陵之战的失败,主要是刘备太高估了自己,其二,由于夷陵之战失败,导致成都暗流涌现,各种势力也是在静观其变,而刘备回去很容易引起蜀国内部倾轧。所以他待在白帝城反而是一个很安全的选择。最重要,他是想一雪前耻,毕竟纵观刘备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跌倒又重新爬起来,继续克服挫折困难走过来的,夷陵之败并未对蜀汉造成根本性的打击,蜀汉稍微修养声息一段时间,便可以重整旗鼓,或者再来一次刘备将完胜东吴,可惜,他英雄盖世却赢不过时间。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www.cfxiaohaopifa.com/cf/3101.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