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谈股,贾浅浅现象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游戏资讯 80

刘永谈股,贾浅浅现象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诗坛净土归还宁静,温度很快就会降下来。95/5争论很快就会过去。

诗歌是高雅纯洁的,给人以美的享受,愉悦人的心灵,给人以启迪开悟,给人以力量,恰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明前进中的方向,不会迷途掉进泥淖中。

刘永谈股,贾浅浅现象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我喜欢诗歌,多么向往《诗刊》的殿堂。

仍在努力中,始终在路上,不忘初心,辛勤耕耘。

我期待诗刊最后的发声。

我感谢所有老师对我提出这一问题的精彩回答,分析到位,一针见血,针针扎于痛点。

我学习涨知识了。

最后我写了两首短诗,肯请各位老师点评。

我是一杯白开水

@刘永

你不喜欢我

那是不在一个频道上

就直接把我删了

我不怪你

只是你不懂我

你让我默默地

喜欢你的优点就行了

我想唤醒沉睡的你

和我一样酷爱上

看诗读诗写诗朗诵诗

我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

爱自己喜欢的人

我不喜欢每个人

都默默地喜欢我

我不是小红牛

不可能所有的人喜欢我

有几个人喜欢我

就够了

我不讨厌

我正直善良处处充满正能量

你和我在一起

也会变成正直善良充满正能量

我讨厌说话不算数的伪君子

我讨厌太自私的小人

我单纯简单

恰似一杯白开水

清澈透一眼见底

但最解渴

2021.2.8威海

刘永

鱼儿离不开你

花儿离不开你

酒香离不开你

万物离不开你

庄稼没有你会枯萎

行人没有你会口渴

你是万物生命 之源

一泻千里奔流不息

清澈透明 一眼望底

无色无味温柔纯洁

以你为镜照出世间百态

你能荡涤人间污浊

净化尘世心灵

加热可以取暖

端起茶杯可以解渴

可柔情 可穿石

以柔克刚

江海湖泊汹涌澎湃

发怒时泡哮浪击

流淌时滋润人间心田

飞流直下三千尺

奔流到海不复回

2021.2.3

刘邦和刘秀什么关系?

刘邦是刘秀的八世祖,俩人分别是西汉和东汉开国之君。有意思的是,刘秀出现在这个世界,纯属“偶然”。更好玩的是,刘秀的胳膊还伸过“时空隧道”,替老祖宗刘邦换了个老婆!

先把从刘邦到刘秀,父子传承关系排列如下:①刘邦→②刘恒(汉文帝)→③刘启(汉景帝)→④刘发(长沙王)→⑤刘买(舂陵侯)→⑥刘外(郁林太守)→⑦刘回(巨鹿都尉)→⑧刘钦(南顿县令)→⑨刘秀。

这个“偶然”,发生在汉景帝时期。某一天,汉景帝来到宠妾程姬房中过夜,不巧的是,那一天程姬“不方便”。

古人迷信,女人月事被当作晦气的事,期间绝对不能与男人亲近,所以一定要提前报备。不知道是程姬忘了,还是宫里的执事失职,反正汉景帝“撞车”了。

这时候也不能说破,皇帝一怒之下落个欺君之罪就遭了,怎么办呢?程姬灵机一动,让身边的侍女唐姬梳洗打扮一番,代替自己侍寝。

没想到唐姬见到阳光就灿烂,仅此一夜,她竟然怀孕了,并生下汉景帝的第六子刘发。后人津津乐道,为此特地发明了一个词——程姬之疾,代指女人的月事。

正是这次突发事件,才让刘氏江山,靠“偶然产物”刘秀,又延寿200年!仔细想想,人生多么的玄幻,历史多么的脆弱。

刘邦和刘秀相隔二百多年,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太多的相似。

一,都是以“平民”身份完成改朝换代

平民两个字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古人和今人对“平民”的理解不一致,古代基本上把没有爵位的人,都视作平民,其实不然。

刘邦出身在小士族地主阶级家庭,起兵前,他的职业是“泗水亭长”。“亭”相当于现在的村级单位,亭长算不上“官”,而是“吏”,别被一个“长”字迷惑了。

刘秀更惨,虽然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上过大学的开国皇帝,但太学毕业的他,没捞到“工作分配”,一天皇粮都没吃过。刘秀起兵前,主要的职业是帮舂陵侯刘敞打理家业,相当于职业经理人。

不管是“亭长”还是“职业经理人”,都是没有国家饭票的“平民”。

你可能要问,刘秀不是皇族子弟吗,他怎么也成了“平民”?很简单,皇族的繁衍能力太强,如果同等待遇,国家经不起这么多“蝗虫”啃。所以,每一代子孙除了嫡长子以外,必须逐代降低继承等级。

按这条规矩,刘发不能跟刘彻(汉武帝)争皇位,降为王,刘买也不能跟大哥刘庸争王位,降为侯。到刘秀的高祖刘外,就没了爵位,受政治照顾混了太守,曾祖刘回再降一等当了个都尉。

如果不是王莽改朝换代,西汉亡了,刘縯(刘秀大哥)应该可以在县里谋一份职,县太爷升堂的时候,搂跟大杖喊喊威武。

至于刘秀嘛,要么靠学业优秀等待举荐,刘秀学业不精,估计比较难;要么回家种田,等着天上掉馅饼。

二,都是晚婚晚育的江湖大混混

史书上是这么写的,说刘秀回乡后专注于种地,后来被他大哥生拉硬拽参加了义军。胡扯蛋,这是史书给刘秀贴金,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刘秀肯定一天锄头都没摸过,估计连稻子和麦子都分不清!

刘秀跟他老祖宗刘邦一样,是个江湖混混。

刘邦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因为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经常到大嫂家里蹭饭,被刘太公多次责骂为败家子。可是完美的刘秀,怎么也成了江湖混混呢?

《后汉书》虽然一本正经地替刘秀描红,其实你要是把所有的细节梳理出来,就会发现,刘秀从长安太学回来后,一边帮刘敞打理家业,一边就学他大哥刘縯,开始养门客,结交游侠,四处游荡。

后来刘秀因为门客犯罪,刘秀还受到牵连,遭到官府抓捕。得到消息的刘秀跑了,成了通缉犯,跑到姐夫邓晨家躲避,替邓晨往返于宛城贩卖粮食。

说这样的人是老实巴交的种田汉,你信吗?

刘邦混江湖耽误了终身大事,娶吕雉时,差不多年近四旬。刘秀也一样,他结婚时已经28周岁。

古人对婚姻看得非常重,把“成家”放在“立业”之前。那个年代,28岁当爷爷都不算稀奇,比如汉文帝,15岁就有四五个儿子了。刘秀为何当晚婚晚育的“好青年”?跟刘邦一样,哪家愿意把姑娘嫁给江湖混混,这不是往火坑里推吗?

其实不光刘秀,他大哥刘縯也一样。刘縯比刘秀大11岁,去世时39岁,那时孩子才几岁。他二哥刘仲无子嗣,很可能终生未婚。也就是说,刘家三兄弟是江湖三条虎,婚姻很头疼。

刘秀是如何娶了阴丽华的呢?就是那次逃亡寄居邓晨府上,让他得到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原来邓晨与阴丽华都是新野人,阴丽华的母亲,就是邓晨的族姑,而阴丽华的大哥阴识,与刘縯是好友。

那时候刘縯已经在筹措起义,刘秀借机充当了他与阴识、邓晨的联络人,经常出入阴府,见到了阴丽华,这才有“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誓言。

你们有没有发现,我这么讲刘秀的经历,是不是比史书更有血肉?史书拼命贴金,反而留下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像刘秀,其实刘秀的人生很精彩,明暗相间,色彩绚丽!

三,都在子嗣问题上留下了遗憾

刘邦临终前,在吕雉、刘盈,与戚夫人、刘如意,这两对母子之间踯躅良久,他曾经试图用刘如意替换刘盈,最终迫于政治压力失败了。

后来我们就看到了刘邦死后,吕雉对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残忍迫害。刘秀在生前,也因为子嗣问题,留下了让后人唏嘘的结果。

刘秀先娶阴丽华,后来为了获得河北军阀刘杨的支持,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史书虽然没有明说,郭圣通的身份究竟是“妻”,还是“妾”,但以刘杨十万精兵做嫁妆,和刘秀当时岌岌可危的局面,毫无疑问刘杨不可能把外甥女以妾室身份出嫁。

也就是说,刘秀娶了郭圣通后,阴丽华被降为“妾”了。所以,刘秀登基后,郭圣通被册封为皇后,阴丽华只是贵人。郭圣通的儿子刘彊被册立为太子,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为东海王。

最后由于复杂的原因,刘秀又废了郭圣通,改立阴丽华,废了刘彊改立刘庄。这件事几千年来争议不断,它也导致刘秀去世后,刘秀的儿子们纷纷卷入谋反案。

好玩的是,刘秀不光自己“换老婆”,还强制老祖宗刘邦出妻!中元元年,也就是刘秀去世前一年,他下旨:

“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

刘秀硬生生把吕雉的灵位扔出了太庙,追立薄太后为“高皇后”,接受后世子孙祭祀。

刘秀这么做是有目的的,因为他就是薄太后的后人,追尊薄太后,就等于给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加注脚。

当然,刘邦与刘秀还有很多鲜明的差异。

一,二人出身上本质的差别

前面说过,史书说刘邦与刘秀都是“平民”,其实二人身份还是有差别的。刘邦是典型的小士族地主阶级,而刘秀则属于豪门士族阶级。

士族阶级是一群以读书取仕为人生目的的群体,由战国末期的没落贵族演化而来。西汉的建立,我把它归结为两场战争,一是士族集团与旧贵族集团联合,推翻了秦朝;二是士族集团打败旧贵族集团,建立西汉。

项羽就代表旧贵族集团,刘邦就代表新兴的士族集团。千万别跟我说,说刘邦是无产者,篇幅有限我不想争执。

豪门士族集团是西汉末年至新朝,新诞生的一个集团,他们垄断了帝国的政治枢纽,甚至拥有私家武装。

豪门士族,才是刘秀真实的身份!刘秀虽然没了荫袭爵位的待遇,可是这些旧贵族形成的庞大政治势力,却左右了帝国的命运。

你知道刘秀家里有多富有?哥仨都养门客、游侠,这是穷人家能做的事吗?所以别听有人胡说刘秀很穷。刘秀的外公是举国有名的大富豪,另外跟他们家通婚的张氏、樊氏、来氏、邓氏、阴氏,都是赫赫有名的豪族。

这就是哥仨有资本组建军队的原因,有钱有人脉,足以左右国家政治走向,这就是豪族的特征。

所以论出身,刘秀其实比刘邦要牛得多,虽然他头上没有“长”字撑腰!

二,“天生领袖”与“政治首脑”

刘邦与刘秀都是军事家,不过二人谋取天下的时候,他们依仗的个人才华,还是有明显差别的。

刘邦是一个天生的领袖,其个人气质超一流。他自己就曾经说过,他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不如张良,可是这些大牛级人物,就是愿意给他当小弟。

气质这东西虽然很模糊,但你不能否认它的神奇。你别看刘邦流里流气,满口脏话,贪财好色,但他所表现来的胸襟气度、大格局、意志力,就像磁石一样,让人愿意为他赴汤蹈火。

刘秀的领袖气质其实也不差,但我认为他成功的最重要支点,是他锐敏的政治洞察力,借此他自己塑造成了政治首脑。

刘邦从起兵到坐上皇位用了七年,已经够神速了。刘秀更神,仅用了三年,而且以打工者身份直接登基。

其中的诀窍就是,刘秀看到豪门士族集团的实力,他架构了一个以豪门集团为根基的未来帝国模型。靠这个蓝图,他吸引了河北和南阳,两大豪门集团的“融资”,被推上了皇位!

因此,刘邦的成功靠个人气质,刘秀的成功靠政治谋略。

当然,他们之间的异同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本账号,里面有众多那段历史的文章,还有关于刘秀的专栏。

如果真的让刘备统一天下?

毫无疑问,会兔死狗烹,过河拆桥。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关于这种假设性题目,无论我们怎么说都可以,怎么说都合逻辑。

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我觉得如果刘备统一天下,关羽和张飞的下场只有一种可能: 卸磨杀驴。

先举几个例子,说中国历史上那些生存时间比较长的几个大一统朝代,秦之后有汉、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也是几个存在时间比较长的朝代。

这五个朝代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开国之初,都对功臣进行了一波清洗。西汉刘邦杀掉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杀的干净彻底,即使是张良和萧何,最后也没能得到刘邦的完全信任,两个人通过各自不同的花式表演,才好不容易打消掉刘邦的猜忌,从而保住小命。

很多人说唐初李世民没有杀功臣,的确。但是,他杀了自己亲兄弟,软禁老爹李渊,没有这两件事,李世民根本登不上皇位。至于手下的能臣武将,都是当初跟着自己打天下时的小老弟,打天下的功劳都记在自己身上,所以这帮小老弟的威望没有那么高,不至于功高震主。

宋朝赵匡胤就好说了,大家伙辛辛苦苦帮他搞来的皇位,结果喝了顿酒,就被赵匡胤把公司的全部股份收购回去了。当初指天誓日的好兄弟同富贵呢?怎么一块美味的大蛋糕,全让你老赵一个人吞了?

明朝朱元璋更不用多说,杀功臣杀的上瘾,杀的血流成河。

清朝貌似没有,但仔细一琢磨,当年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是满清取得天下的头号大功臣。可以说满清正是在多尔衮的经营之下,才能够称霸整个中原。而他的结局怎么样?骑马打猎不小心摔死了,顺治皇帝得以亲政,结果这位千古情圣一上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亲叔叔多尔衮从祖坟里挖出来,一顿鞭尸。到了顺治儿子康熙,更不简单,找了几个没长胡子的小伙伴,就给托孤大臣鳌拜给干趴下了。

其实这些当领导的,干这些事情的目的很简单: 一是扫除统治障碍,优化统治平台;二是杀鸡儆猴,告诉其他人,谁也别嘚瑟,都给我安分点,不然会死的很惨。如此来看,一个王朝想要长久,开局的时候必须都要来一波大清洗。

相信这样的权利游戏,一代英雄刘备心里十分清楚。要想自己建立的王朝得以长治久安,就必须要进行一波非常规的手段处理。论兄弟感情和江山社稷之间,刘备一定会选择后者。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如果刘备当年拳打曹操、脚踢孙权之后,顺其自然统一全国,成为东汉之后的另一个大一统皇帝。那么,当初跟他一个被窝睡觉的关羽和张飞怎么办?

自己都当皇帝了,两位老弟的功劳肯定是不小啊。既是开国大功臣,又是自己拜了把子的好兄弟,绝对是亏待不得的。

肯定有人提议,封关、张二人为诸侯王,这符合他俩的身份标准。可是刘备一琢磨,也不是那么回事,这俩老弟的威望实在太高了,能力又很强,将来如果跟自己闹点矛盾啥的,说大哥,你看咱们哥仨当年一起打天下,挺不容易的,现在你当皇帝了,我俩只是区区的王爷,地位悬殊啊,不符合咱们曾经穿一条裤子时许下有福同享的承诺啊?

你看怎么整?要不你给我俩一人一块地,让我俩也当个皇帝玩玩?那多有意思!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天下就这么大,弄出来三个皇帝算怎么回事?刘备眼珠子一转就明白,这事儿肯定不行。但是两位老弟都开了金口,不给个交代不是那么回事儿。

二位弟弟,这事儿大哥肯定给你俩办了,但是呢,这毕竟属于国家大事,不能着急,咱们从长计议。

嘴上说归说,刘备心里恨得直骂娘,寻思着,当初西汉七国之乱的例子就在眼前,别说是给他俩土地让他们各自为政,就算给他俩王爷头衔,都要考虑考虑。

亲兄弟封王弄不好都会叛乱呢,更别说这酒桌上的把兄弟了。当初为了让我儿子刘禅将来继位之后没有阻碍,我连干儿子刘封都给毙了,这两位干叔叔肯定也是留不得啊,留着就是祸。

现在他俩能听我刘备的话,将来我儿刘禅登基,是震慑不住这两位叔叔的。这俩人当初跟我要土地,我没给,将来肯定还会跟我儿子要。

到时候这两位叔叔闹起来,找刘禅说贤侄啊,你看两个叔叔当初帮你爹打天下,挺不容易的,要不你给两个叔叔分两块土地,让两个叔叔也当个皇帝玩玩?

刘备为这个事情反反复复的琢磨,睡不着觉的琢磨,怎么琢磨怎么觉得不是个事儿。

毕竟关、张二人当初跟着自己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没有他俩,就没有我刘备的江山,不给他俩足够的好处,别说他俩不能干,就是天下人也会笑我刘备不讲义气。

再者说,这两位老弟都不是善茬,当初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是看重哥们义气,其实最主要的是看重咱们这边给关羽的待遇好,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这天下都统一了,要是不给他足够的好处,肯定是满足不了。

老三张飞就更不用提了,天天打骂士兵,暴力倾向极其严重,要是不能给他弄高兴了,说不定哪天喝多了一生气,连我这大汉皇帝可能都要揍一顿。

真是难办啊,封王也不是,不封王也不是。刘备为这事儿没少掉头发,始终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可怎么办呢?

这时候诸葛亮站了出来,说主公啊,不对,皇上,您看两位将军到了评职称的时候了,给他俩怎么个等级评定呢?是好是赖,您给个明白话啊?然后我好去办。啥?您咋也挠头啊?要不这样,您看我这样安排行不行。

于是,头脑灵光的诸葛亮给关、张二人来了一招鸡蛋里挑骨头,苍蝇叮了那无缝的蛋,愣是找茬把这二位爷给办了。先撸了他俩的职位,然后就是学着越王勾践的打法,给关张二人每人赐了把宝剑,关、张二人一看宝剑明白了,心说大哥你不仁义啊,这是明摆着卸磨杀驴啊。

可是没办法,人家现在是皇帝,不是当年穿一条裤子逛街的好大哥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得死。于是关、张二人把宝剑往脖子上一抹,跟这个世界说了声最后的拜拜。

过后刘备假装糊涂,怎么的呢?两位老弟怎么就莫名其妙死了呢?刘备一边抹眼泪,一边满腔怒火,问是谁害死了我两位弟弟,是谁?

一调查,原来是你诸葛匹夫,谁让你这么干的!诸葛亮说不是你吗领导?你为这事不是总挠头吗?我挠头怎么了,我那是时间长了没洗头,刺挠的!

于是,刘备借口诸葛亮残害忠良,把诸葛亮也一起给办了。这一招一箭三雕,不仅把事情处理的干干净净,还没给自己招惹什么坏名声。

刘邦:没毛病,就应该这么办。

李世民:什么把兄弟不把兄弟,亲兄弟都让我办了。

赵匡胤:不就两三个功臣么,我一大桌子功臣都给办了。

朱元璋:你们要说比数量,真就没人能比得过我。

顺治:别说是大活人,就是死人,我也照样给他再办一次。

——

感谢阅读,愿与您结为点赞之交。

孙尚香回娘家后?

孙尚香20岁出嫁,结婚3年无所出。23岁时,她回娘家探亲,52岁刘备却另娶寡妇为妻,万般怜爱,还生了2个儿子。后来,寡妇成了皇后,而孙尚香却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之中。

孙尚香,是孙权的亲妹妹,也是刘备明媒正娶的夫人。

她深爱着刘备,20岁出嫁时,满心欢喜,可婚后3年,她的那腔柔情,逐渐被失望填满。后来回娘家,得知丈夫另娶,她已经感受不到悲痛。

一见钟情的少女心

孙尚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温柔似水贤内助,而是英姿飒爽的虎女。

她自小习武,武艺高强,不输男儿。

但谁也没有注意到,其实她也有着满腔的少女柔情。

总有人认为,孙尚香并不喜欢刘备,并经常拿刀吓唬他,可细看史书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的确,她和刘备的婚姻,是一场政治结盟,可真正不爱的那个人,是刘备。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史书,我都能看到孙尚香对刘备的满腔深情。

在《三国演义》的记载中,孙尚香的婚事,是哥哥孙权的一场算计。

当时,刘备夺取了荆州,但孙权也想要荆州。

此时,刘备的原配去世,周瑜便想出了一招美人计,即,将主公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他过来迎娶,然后将他暗杀。

在周瑜心中,刘备的妻子去世,他肯定要续娶,而孙尚香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特务。

瑜曰:“刘备丧妻,必将续娶。主公有一妹,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房中军器摆列遍满,虽男子不及。我今上书主公,教人去荆州为媒,说刘备来入赘。赚到南徐,妻子不能勾得,幽囚在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孙权和刘备都是另有图谋。”(《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

刘备一听,还有这好事吗?

当即,他安排人去东吴提亲。

刘备是真的想娶孙尚香吗?

其实并不是。

只是诸葛亮说,如果想要稳固荆州,完全可以迎娶孙尚香,一石二鸟,还能为将来做足准备。

孙权是真的想把妹妹嫁给刘备吗?

也不是。

他只是想要利用这场婚姻,把刘备软禁起来,然后夺取荆州。

总而言之,这场婚事里,只有孙尚香被瞒着,满心欢喜地等待出嫁。

周瑜唯一算漏的事情,就是孙尚香对刘备动了真心。

刘备年近50岁,还是二婚,但到底挂着皇叔的名号,长得也是一表人才。最重要的是,古代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女子在家从父从兄,出嫁从夫婿。

最后,在孙尚香的帮助下,刘备成功逃回了蜀汉,不仅稳固了荆州,还得到了一个便宜媳妇。

而大才子周瑜也因为此事,得了一个非常羞耻的歇后语:

“周郎妙计安天下 —— 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皇叔的算计筹谋

20岁的孙尚香,正是年轻貌美的年岁,她和刘备的婚姻,怎么看都是她吃亏。

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吃亏的人一直在委曲求全,而占便宜的人却没有半点感恩之心。

新婚当晚,刘备看着门口带刀侍卫,提出自己有些害怕,孙尚香听了,立刻让婢女把刀都收起来。结婚几天后,刘备提出自己要回荆州守城,希望孙尚香跟随前往,孙尚香欣然同意。回荆州路上,孙权派人截杀刘备,孙尚香以郡主的身份,帮他阻拦追杀,以死相逼,最终帮助丈夫逃脱……

说实话,孙尚香尽到了妻子的责任。

最开始,刘备对她感激涕零,也是处处给予她夫人的尊重。

只是,她到底是孙权的妹妹,孔明等人依然对她有所提防。

但总体而言,跟着刘备回大本营的日子,还算温馨,也达到了孙尚香最初的期待。

回娘家探亲,却被算计成东吴奸细

东吴和蜀汉,注定会成为对手。

那么,作为东吴郡主,孙尚香和丈夫的关系,也就注定会发生变动。

3年后,孙权想要夺取荆襄之地,他再一次把算盘打到了妹妹身上。

这一次,他想的不是美人计,而是劫走继承人刘禅。

结婚3年,孙尚香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对刘禅视如己出。

孙权得知后,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于是,他周善去找在荆州的孙尚香,并告诉妹妹:母亲病重,可能时日无多,她希望能见你一面,也看看你视如己出的孩子刘阿斗。

国太(孙尚香母亲)病重,非常想念你,需要你带着阿斗回去见她最后一面。

孙尚香听了,非常焦急,自小母亲就很宠爱她。

不过,她想了想,要把刘禅带回东吴,还是要和诸葛亮报备一下。

不过,周善说:“如果诸葛亮说,要先报告带兵在外的刘备,你才能回娘家,你要怎么办?”

孙尚香迟疑了。

母亲重病,如果真的要等刘备回来,她可能就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了。

就算刀架在脖子上,她也要回去。

于是乎,在周善的怂恿下,她带着刘禅上了船,准备直接回娘家。

没成想,船还没走几步,就先后被赵云、张飞拦住。

赵云和张飞的态度很明确:夫人要回娘家,可以,但是小主人必须留下。

而且,在赵云、张飞眼中,孙尚香显然是重大嫌疑犯,试图拐带幼主去东吴。

最终,周善被杀,刘禅被张飞带走,孙尚香回了娘家东吴。

回了娘家的孙尚香,发现母亲并没有病重,而是哥哥欺骗了自己。

自此以后,她一直待在东吴,再也没回到刘备身边。

史书上没有记载,到底是她无颜回蜀汉,还是孙权不让她回去,但刘备也没有来询问,总而言之,她就这样一直待在东吴。

刘皇叔续娶寡妇

后来,关羽被孙权所杀,汉中局势不稳,刘备应臣下所请,把结婚提上议程。

这一次,他娶的是吴懿的妹妹。

吴懿,本是刘焉的手下,他的妹妹嫁给了刘焉的三儿子刘瑁。

后来,刘备带兵进攻刘焉的幼子刘璋,身为将领的吴懿打不过,选择了投降。

在刘备攻打益州的过程中,吴懿功劳很大。

换言之,在刘备阵营中,吴懿是重要的降将,需要拉拢。

此时,刘备虽然没有和孙尚香和离,但大家都知道他们分居。而刘瑁已死,吴懿的妹妹已经是寡妇了,也需要寻找一门夫婿。

一个想要拉拢,一个想要投诚。

就这样,吴懿的妹妹,就成了刘备的妻子。

汉中王从之,法正复奏曰:“吴懿有一妹,美而且贤。尝闻有相者,相此女后必大贵。先曾许刘焉之子刘瑁,瑁早夭。其女至今寡居,大王可纳之为妃。”汉中王曰:“刘瑁与我同宗,于理不可。”法正曰:“论其亲疏,何异晋文之与怀嬴乎?”汉中王乃依允,遂纳吴氏为王妃。后生二子:长刘永,字公寿;次刘理,字奉孝。

最初,刘备还担心,刘瑁与自己同宗,会不会有不妥。

不过,评估局势后,刘备认为,再不妥,也没有晋文公和怀嬴的婚姻不妥。

(怀嬴先嫁给了晋怀公,而后又嫁给了晋怀公的伯伯晋文公)

就这样,刘备迎娶吴氏,还接连得了2个儿子。

后来,吴氏还成了蜀汉皇后。

从始至终,刘备都没有提到孙尚香,他们的婚姻关系依然存续。

孙尚香的身不由己

孙尚香不回去找刘备,是她准备投入哥哥的怀抱,好好当东吴郡主,对抗刘备了么?

不是。

是她受够了当刘备夫人的日子?想要逃离获得自由么?

也不是。

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理由,我认为是,孙尚香太爱刘备了。

在当时的局势下,孙权已经设计要掳走刘备的亲儿子、接班人,这就说明他们基本已经撕破脸。孙尚香继续留在刘备身边,只会继续给刘备带来麻烦,让哥哥孙权有机可乘。

因此,孙尚香宁愿选择远远地看着,偶尔从士兵那里知道刘备的消息。

而刘备呢,在得知孙尚香回娘家之后,也没有主动接她回来,如果不是要再次娶亲,或许他都不记得自己还有一个叫做孙尚香的妻子了。

刘备没娶吴氏时,孙尚香没有回到刘备身边;如今,刘备明媒正娶了吴氏,孙尚香更加不会回去。

刘备娶了新老婆,孙尚香回去该如何自处?是同为正室,还是为妾氏;刘备建立了蜀汉,与东吴的局势越来越紧张,关羽刚被孙权杀了,孙尚香如何面对刘备……

如果说,之前的他们隔着的是只是政治对立,那么现在他们隔着的,就还有深深的仇恨。

孙尚香自杀殉情

多年之后,孙尚香在东吴听闻刘备战败,误信刘备已死的传言,心灰意冷,投江而死。

那个刚勇、坚强,一身武功的奇女子,终究还是选择了爱情。

生前,她不能一直陪在刘皇叔身边,但死后,她想要和刘皇叔继续在一起。

时孙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尚论者作诗叹之曰:先主兵归白帝城,夫人闻难独捐生。至今江畔遗碑在,犹著千秋烈女名。(取自《三国演义》)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孙尚香。

在正史中,孙尚香,名为孙仁,所经历的大事件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差别不大:嫁刘备、回东吴差点把刘禅带走。

唯一不同的是,在荆州时,刘备对孙仁,更加纵容。

《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第四》记载:“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裴松之对此句话的注是:“汉晋春秋云: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

孙仁从东吴带来的婢女,擅长武功,基本上不尊法度,刘备非但纵容不处置,后来还在荆州特意为孙仁修建了一座城,取名“孙夫人城”。

虽然没有过多的感情描写,但是孙仁在刘备身边时,应该是过得非常开心的。

而我也愿意相信,刘备对孙仁,也有几分真情。

公元211年,孙仁带刘禅回东吴被赵云和张飞拦截,独自走上了回娘家的路,自此之后杳无音信,孙仁的结局也无人知晓。

有人传言,她回到东吴之后再度嫁人生子了,也有人说,她回到东吴想念了刘备一辈子。

其实,不管是在演义中,还是在正史中,在那个家国动荡的权谋年代,“感情”是最为轻描淡写的东西。

刘备迎娶孙尚香是带着目的,迎娶吴懿的妹妹,更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图。

只不过,吴懿的妹妹更为幸运一点。

她成为了吴皇后,生下了孩子,还被尊为太后。

这场和刘备的婚姻赌注,她赢得很漂亮。

但孙仁就输得很狼狈。

堂堂东吴郡主,白白给人当了几年后妈,最终彻底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为什么让姜维继续北伐?

姜维的兵权就是刘禅给的,为的是北伐曹魏。他怎么可能会剥夺姜维的兵权呢?因为离开了姜维,还有谁能够担当北伐的重任呢?而且,刘禅就是姜维北伐的最坚定的支持者。

在大家的心目中,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时候,就说刘禅能够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诸葛亮你就自立称帝吧。言外之意,对刘禅不抱太大希望。可是,历史的事实证明,如果刘禅是一个庸碌无能的皇帝,他怎么可能在位那么长时间。

在刘禅在位期间,蜀汉虽然内忧外患,可是没有发生大的动乱。蜀汉的君臣团结一心,为恢复汉室江山而努力。在三国之中,蜀汉的政局是最稳定的。蜀汉最后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众寡悬殊,蜀汉国内无人造成的。刘禅投降之后,还采取假痴不癫的手段,保住性命得了善终。

从刘禅的生平来看,刘禅是一个表面忠厚,内心坚定的人。他有着自己的政治能力,并且能够因势利导,保住政权的平安。在诸葛亮执政的时候,刘禅垂拱而治,给诸葛亮创造条件,这才留下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佳话。在诸葛亮去世后,他遵照诸葛亮的安排,任用蒋琬、费祎,不再发动对曹魏的大规模的攻伐,让蜀汉休养生息。

但是,在刘禅的身上还是流着刘备的血液的。有着刘备的遗志,加上诸葛亮长年的熏陶,刘禅的心中还是怀着恢复汉室江山的理想的。于是,他在长期休养生息之后,就想实现北伐的愿望,可是这个愿望只有姜维才能实现。

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因为魏延和杨仪的内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不但损失了魏延这样的将领,还损失了他率领的那支蜀汉的主力。当时,姜维这些将领暂时还没有成长起来,这使得蜀军的战斗力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是必须的,在这段时间里,一方面积蓄力量,一方面培养军事实力。

在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刘禅认为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蒋琬、费祎根本就无意北伐,唯一以北伐为己任的将领只是姜维。可是姜维的军事行动每每被当政者压制。费祎对姜维说,咱们的能力都不如诸葛亮,诸葛亮尚且北伐不成,何况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守好基业,等待将来有能力的人来领导北伐。

从费祎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根本就没有北伐的意愿,不但如此,他们还不赞成别人去北伐。其实,蜀汉在这个时候,已经到了诸葛亮说的,等待就是死亡的阶段。北伐还有万一生存的可能,不北伐就是坐以待毙。终于,费祎被曹魏的降将郭循所杀,姜维接任了大将军的职位,蜀汉这才在姜维的领导下进行了北伐。

姜维接任大将军的职位后,连续向曹魏发动了七次北伐。在这些北伐中,姜维给了曹魏沉重的打击,但是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北伐耗费了大量的蜀汉的财富。战争进行到最后,由于战争的沉重负担,蜀汉的老百姓都面带菜色。

不过,我们一般都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姜维的努力,却没有看到在这里所包含的刘禅的付出。姜维和诸葛亮是不同,诸葛亮是以丞相的身份来领导北伐的,他可以用自己手中权力来协调军政关系,调度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北伐。

而姜维则只有军权,没有行政权。也就是说,姜维只能调动他能够指挥的军队,而对其他方面的资源是没有能力动员的。而我们从姜维的军事行动中,也可以发现一丝端倪。那就是,以诸葛亮的权力和能力,在他五次北伐的时候,还屡屡被后勤的供应而困扰。在五次北伐中,就有两次是因为粮食用尽而撤兵。可是,我们可以发现,在姜维多达七次的北伐中,竟然没有发生过缺粮的问题。这说明了说明?

这说明了,蜀汉政权上下一心,全力支持了姜维的北伐事业。在姜维北伐的期间,蜀汉政权在物资上、后勤上都保证了姜维的需要,解除了姜维的后顾之忧。而在蜀汉政权中,唯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刘禅。可以说,如果没有刘禅的支持和协调,姜维可以说寸步难行,他的北伐根本就不可能进行。这是因为,在北伐这一点上,刘禅和姜维是君臣一致的。

而且,费祎的死也是一个谜团。费祎是坚定的保守派,只要他活着,蜀汉就不会北伐。费祎的死,使得刘禅能够亲政,而姜维可以掌握军权,这就使得费祎的死带有了一丝疑云。后人在研究那个刺客郭循的时候,发现这个刺客和姜维是同乡,是姜维的俘虏,加入蜀汉后又升迁异常。这个刺客和曹魏又没有什么联系,他刺杀费祎后,曹魏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再联系到姜维好功名,喜欢养死士。费祎平日对姜维的压制,加上费祎此人野心很大,他因为相士说成都没有宰相位,就迁居汉寿。这一切都表明费祎的死很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这背后很可能有刘禅和姜维的影子。

不管怎样,费祎的死,使得刘禅和姜维终于实现了北伐的愿望。仅仅从刘禅将姜维的后勤供应整顿得井井有条,我们就能够看到刘禅的能力。但是,刘禅的皇帝道路却走得十分艰难。虽然他拿到了权力,可是却难以行使权力。由于长年的傀儡身份,使得刘禅在蜀汉失去了威信,造成他执政举步维艰。

刘禅只得在军事上依靠姜维,内政上依靠黄皓这样的宦官。而姜维能力有限,北伐没有成效。又加上姜维长年受到的传统教育,在思想上对宦官当政十分厌恶,引起了与黄皓的冲突。

虽然手下依靠的军政双方人员发生冲突,刘禅还是依然支持姜维。他派黄皓去给姜维道歉,在其他人要罢免姜维的时候不予理睬。甚至姜维去沓中屯田避祸,他也同意了。这一切,归根结底也就只有一个原因,希望姜维能够实行北伐的理想。

刘禅对姜维的信任是无以复加的。以至于在诸葛瞻死的时候,说自己不能外制姜维,内除黄皓,把他当作黄皓一样的被刘禅亲信的人。但是天命难违,虽然刘禅尽了最大的努力,信用姜维,给姜维创造了最大的条件,姜维的北伐依然没能成功。最后由于蜀魏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再加上姜维的能力有限,蜀汉最终还是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不过,即便是到了最后一刻,姜维还是实施诈降计,想要恢复蜀汉政权。虽然最终事情不成,姜维也死于乱兵之手。不过姜维也算是以死为蜀汉尽忠,报答了刘禅的知遇之恩。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www.cfxiaohaopifa.com/cf/8137.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