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f小号 正文

东吴大智慧,三国时期诸葛亮当军师了吗

cf小号 113

东吴大智慧,三国时期诸葛亮当军师了吗?

究竟谁才是三国第一军师?若你猜诸葛亮,那便大错特错!

三国时代名人辈出,单是一部《三国演义》,便道尽了无数经典的战役,描绘出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物。

东吴大智慧,三国时期诸葛亮当军师了吗

那么在三国中声名鹊起的一个个谋士当中,到底谁才是智计无双、料事如神的第一军师呢?

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提名诸葛亮。

的确,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太多了,不管是三顾茅庐,还是七擒孟获,亦或是草船借箭,一个又一个典故已经说明了诸葛亮智深如海。

甚至于,诸葛亮所作的《出师表》、《诫子书》等作品,也都流传后世,让后人为之精读感慨。

而诸葛亮对刘蜀政权的衷心,特别是一句“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更是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从种种迹象来看,诸葛亮的名头在现在绝对不小,所以提起三国里的军师,人们第一反应想到诸葛亮也是正常的。

然而诸葛亮太过均衡,除了军事方面外,其才能更多展现于后勤治理和政治上,称他为第一军师,还稍有不足。

其余谋士当中,司马懿太执着于玩弄权术,庞统才能尚未完全展现便早夭,徐庶才能比肩诸葛亮但性格庸正,贾诩设计太过阴险毒辣难成大道,田丰鲁肃才能一流却不算作顶尖,荀彧之才侧重于战略与政治,而周瑜智慧虽顶尖可惜心性气量不行。

说了这么多,却独独漏了一位郭嘉。

可以说,郭嘉是世之奇才,奇谋无双,对人心、人性的了解之透彻不能用人来形容,是为鬼才。

称他为三国第一军师,当之无愧。

为何这么断言呢?

郭嘉为曹魏谋士,曹操曾一度的对郭嘉是百依百顺,无论郭嘉的想法与计策是多么的天马行空,多么的让他人无法了解与承受。但是曹操选择了信任与施行,结果换来的当然是宏大的胜利。郭嘉成就了曹操,曹操亦是成就了郭嘉。

郭嘉本人是一个不拘于世俗之礼法的人,他嗜酒如命,个性鲜明。

天生郭奉孝,或许真的是老天爷让他来为三国添加一份这样的精彩吧。假如没有郭嘉,还会有后来的三足鼎立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没有郭嘉,曹操绝不会成为后来三足鼎立里实力最强的一方。以至于曹操能不能活到那时分都是一个未知数,郭嘉若是再活十年,以至更短,或许曹操真的就统一天下了。

郭嘉就是有这样的实力,所谓“算无遗策,谋功为高”,绝不止是嘴上说说而已。

若是郭嘉郭奉孝未早逝的话,历史会是什么样子呢?

郭嘉和诸葛亮是一个层次的么?

如果总分各是5分:综合能力算1分,代表作算1分,名气算1分,功勋地位算1分,再单独把能力中的军事谋略拎出来算1分。诸葛亮和郭嘉总体上能打成4比2,诸葛亮只在军事谋略上稍逊一筹,代表作打成平手,其他方面完胜。

1、综合能力——诸葛亮+1:郭嘉干的是军事参谋工作,而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学等方面样样出色。而且后期打仗时,诸葛亮是三军统帅,有决策权;郭嘉虽足智多谋,但也只有建议权。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政治上,他从严治官、安抚百姓、慎用权利,处理政务简练实际,不计虚名而重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军事上,诸葛亮被历代兵家广泛认可。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的营垒后,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朝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还改良了连弩等武器装备,做了八阵图,可以说是军事技术的先行者。经济上,诸葛亮休士劝农、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山河堰”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文学上,诸葛亮的《出师表》《诫子书》等成为千古名篇。

196年,郭嘉离开袁绍,到曹操麾下效力,成为曹操重要的军事高参,跟着曹操11年,主要从事的是参谋工作,也没有独自带领一支部队打过仗,说白了就是没有军事决策权。跟着袁绍时,郭嘉的建议屡屡得不到采纳,他才弃暗投明,如果他能拥有部分决策权,早就干出成绩了。所以,多谋的参谋还需要遇上善断的主子才能发挥出作用。

2、代表作——诸葛亮+1、郭嘉+1:诸葛亮的《隆中对》纵谈天下;郭嘉的十胜论切中要害。

207年冬至208年春,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备三顾茅庐,见到在襄阳隆中种地隐居的诸葛亮,想请他出山辅佐。诸葛亮纵论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进军中原的战略构想。《隆中对》是中国古代战略思想中的经典之作,甚至被选入初中语文课。

官渡之战前,曹操阵营曾对战胜袁绍产生过悲观主义情绪,就连曹操自己都显得信心不足。这个时候,郭嘉从十个方面分析曹操相对于袁绍的优势,分别是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是为十胜论。此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和众将听了,信心大增,士气大振。郭嘉的十胜论几乎涉及到中国兵法思想的各方面,言简意明,切中要害,博大精深。

3、名气——诸葛亮+1:出山前,诸葛亮已经名满天下;郭嘉脱袁归曹后,才逐渐名显三国。不熟悉《三国》的朋友知道诸葛亮但不一定知道郭嘉。

在古代可没有媒体炒作,不干出点成绩,世上人也不知道你到底有几把刷子。所以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努力奋斗,才让自己在三国的舆论场上拥有“姓名权”的。但是诸葛亮不一样啊,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学生很多,桃李满天下,他那句:“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宣传语,让他的学生带到了四面八方,徐庶更是把自己贬得很低来抬高诸葛亮,说明诸葛亮的情商很高、朋友很多,这些朋友的宣传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已经享誉天下,似乎谁得到他的辅佐,取得天下便是手拿把攥的事情。

郭嘉就不一样了,他少年时就很有远见,预见到汉末天下将会大乱,20岁以后就过起了隐居生活,不像诸葛亮喜欢到处云游,郭嘉连交朋友都是很私密的,也不愿意与世俗来往,所以知道他的人特别少。到了21岁,郭嘉才到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袁绍那里,谋得了一份参谋的差事,结果是到处碰壁,袁老板根本不听他的建议,他也觉得这个老板迟早会破产,赶紧另择明主,经由荀彧引荐,终于结识了曹操,再通过多次精妙绝伦的计谋,才逐渐的有了一些名气。

此外,诸葛亮的名气是得到历朝历代传送的,民间口耳相传,舞台上和文学作品中是忠诚和智慧的化身,还建了很多庙,就算不熟悉三国的人,大多也听过诸葛亮的名字。郭嘉可没有这些待遇。

4、功勋地位——诸葛亮+1:诸葛亮是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追封他为武兴王;郭嘉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官至蜀汉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掌握着任用官吏,黜陟诛赏、主管律令及刑狱等诸多权力,而且诸葛亮这个丞相还和其他丞相不一样,蜀汉后主刘禅对他基本上是言听计从,蜀汉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他说了算的。郭嘉官至军师祭酒,是由曹操在建安三年正月设立的,相当于首席谋士。

东汉的列侯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种,县侯地位最高,其次为乡侯,亭侯最低。郭嘉的洧阳亭侯是食禄于村的列侯;而诸葛亮的武乡侯属于乡侯,比郭嘉的级别要高。至于后面追谥的忠武侯和追封的武兴王,级别比武乡侯又高出不少。

5、军事谋略:——郭嘉+1:郭嘉在军事谋略上算无遗策,诸葛亮则出现几次重大失误。

史书上称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郭嘉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由于郭嘉死后,诸葛亮才出山,两人没有同台比过高下,只能从侧面去对比。郭嘉的决策建议几乎可以称得上算无遗策,他精准预测了孙策的失败;在曹操犹豫是否攻打吕布时,他又大胆建议进攻吕布,袁绍是不会乘机攻打曹营的;在官渡之战前的十胜论算是他的巅峰之作;官渡之战后,将领都主张趁势彻底扫平袁绍的两个儿子,郭嘉却力排众议,认为,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

诸葛亮的军事谋略,众所周知,赤壁之战促成孙刘联盟,南中之战平抚蛮夷,《南征》《北伐》《北出》等军事著作影响深远,但却也留下了无法否认的几次失误。比如荆州、益州两线作战,分散兵力;用人不当,丢失街亭;错估敌情,陈仓受挫,等等。工作中,诸葛亮事必躬亲,不太喜欢“弹钢琴”,导致身体消耗严重,病逝于五丈原。

结语

诸葛亮和郭嘉,三国蜀汉和曹魏的两位重量级人物,都是足智多谋的天下奇才,郭嘉亡而卧龙出,这种历史的巧合也给两人增添了别样的传奇。如果硬要做个比较,满分是5分的话,诸葛亮在综合能力、代表作、功勋地位、名气等4个方面各得1分,郭嘉在代表作和军事谋略两个方面各得1分,诸葛亮4比2胜出。

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补充。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有大智慧?

如何评价三国中的刘禅,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有大智慧呢?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有人说他是懦弱无能的人,还有人说他是大智慧的人,这两种观点一直是颇有争议的。

我最早看三国演义的书,还是在刚工作的时候,那时工作离家远,下班后不像现在有广场舞、有手机,有很多活动,最多就是看看电视,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看书了,四部古典名著也是那时候看的。

当时看三国书知道了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如神,张飞是个武将,知道了刘备的儿子叫刘禅。

《三国演义》将刘禅塑造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软弱无能,而且贪图逸乐。然而刘禅真的是如此无用吗?

他17岁登基为帝,在帝位42年,是三国时期为帝最久的,就是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里,他作皇帝的时间也是排的上数的。在和平时期做一个皇帝都不容易,更不必说是动荡的三国年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多次夸奖刘禅聪颖智慧,且他在《与杜微书》中也称赞刘禅天资仁敏。诸葛亮自是不必说违心之话,而刘备也不是不会识人之人,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蜀汉政权就是他们两人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刘禅不会是愚笨之人。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板,看一个人要一分为二的看,看问题也要看当时的背景、条件、局势,世上有好多的事情不是都可以控制的。刘禅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是个聪明人,但无大志,民间形象不太好。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对,请指教。

谢谢邀请!

刘备是英雄吗?

酒桌上侃大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非但今人如此,古人也爱这一口,最著名的莫过于曹操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酒酣耳热之际,曹操霸气侧漏地说道。

然而,对此我一直有个疑问:刘备的英雄之名到底从何而来?

图1 刘备(161年-223年)

1.名声何来?

论文,刘备不怎么爱读书,没啥文才,既不会写诗也不会作文,汉末文坛自然没这一号人;论武,此前没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不说,还被曹操、袁术、吕布多次胖揍,老婆孩子都被俘虏了几次。就这样的简历,曹操凭啥如此捧他,乃至于跟自己相提并论呢?

有人会说了,刘备是皇室宗亲(刘皇叔的错误就不必在此指出了),而且还有仁义的名声,所以才受人推崇啊。

但这显然是看多了《三国演义》的结果。

刘备虽然自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其实可信度不高,就如同曹操后来自认是西汉曹参之后一样。

一方面,这事根本不可考,只有刘备一方的证词,后来给《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就指出,虽然刘备说自己出自汉景帝一脉,但年代太过久远,从祖父以上的世系就没谁知道了。

另一方面,《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先祖刘贞,在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封涿县陆城亭侯,后因祭祀所献的酎金成色不对,被贬为了平民。

可这段叙事里有两个明显的错误:一是根据《汉书》记载,刘贞封侯是在公元前127年;二是西汉并无乡侯、亭候的爵位,刘贞封的实际是县侯。

如此明显的bug,很难让人相信刘备的皇室宗亲之说。

更何况,即便是真的,到刘备这一辈时,中间都经过三百年了,血缘关系也早淡的不成样子了,姓不姓刘有区别吗?

图2 曹操(155年-220年)

至于仁义之名,不过只是小说家有意给刘备立的人设而已。国家动荡之际,大家都在争地盘,哪里顾得上民生问题?

所以,或许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只是情商高手曹操的一句场面话,做不得真?

也不是。因为在说出这句话前,曹操就相当给刘备面子了,所谓“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曹操的谋士们也都一致认可刘备的英雄身份,以至于程昱等人还腹黑地建议干脆把刘备杀了了事。

除了曹操一方,其他人也很看重刘备。

在曹操之前,徐州牧陶谦托孤刘备,说了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而当刘备被曹操击败投奔袁绍时,对方更是离开大本营邺城以外二百里来接机,可见重视程度。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在东汉那样一个注重出身的等级社会,卖鞋出身的刘备到底是怎么变成曹操眼中的英雄的呢?

图3 卢植(公元139年-192年),字子干

2.恩师卢植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卢植了。

卢植是东汉大儒,学问好不说,还懂军事,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大破张角的黄巾军。此外,他还不畏强权,不仅不鸟宦官,还敢在董卓主持朝政时当面硬扛,立阻其废立皇帝之举。

无论何时,这样允文允武又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汉子都会受到热烈的追捧,如曹操评价的,“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试想,如果成了此人的关门弟子,以后成功出名不是顺理成章吗?这样的成功路径直到今天,也是颠破不灭的真理,所以很多人都拼了命地拜在赵本山、郭德纲等人的门下,尽管有些人在此之前看来已经小有名气了。

早年的刘备走的正是这条路。十五岁那年,在家族的资助下,他正式拜入了卢植的门下。

尽管时间不长,最多不到两年,但由此刘备获得了一种身份:大儒卢植的入门弟子。这让他获得了进入精英社会的入场券,从而此后得以与郑玄(与卢植同门)、陈纪、陈登等当世名士大儒相交,成为上层圈子里的一员,并在这些人的帮衬下,一跃成为知名大咖,就如同曹操靠许劭、桥玄等名士的吹捧而成就英雄美名一般。

图4 吕布(?-198),字奉先

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吕布,两者都出自西北边地,不是传统政治、学术核心圈的人,而且吕布比刘备更能打,但他却基本不受主流政治圈的待见。

吕布曾先后投奔袁术、袁绍,可都呆不下去,之后便遇到了陈宫。而陈宫当初之所以劝说张邈迎吕布反曹操,不过只是想暂时借助吕布的武力而已,并非真的想要认其为主,正因此才有了后来未遂的反叛。

为什么同样出生边地寒族,吕布却一直不受主流社会的待见?根源就在于他缺乏向大儒求学的经历,没了这层纽带,他始终打入不了儒生的圈子。

图5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

3.发迹之始

师从卢植的另一大好处,是刘备有了公孙瓒这一同门师兄。

黄巾起义后,刘备开始了创业之旅,但最初的几年一直不顺,断断续续地当了安喜尉、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等官,职业生涯并没有多大起色,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直到他投奔公孙瓒后,情形立刻不一样了。

与刘备不同,公孙瓒一直混得不错,当刘备来投时,他已经当上中郎将一职,还被封了都亭侯。刘备投奔之后,公孙瓒任命他为别部司马,这是一个比较高级且独立的武将职务,类似李云龙的独立团团长。

之后,刘备被派去青州对抗袁绍,因为有战功而升任平原相。在汉代,侯国的相与郡太守同级,也就是说,此时的刘备已然从一个无名之辈升迁为两千石的高官,而非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了。这一切,离不开公孙瓒的帮助。

而当上平原相之后,刘备又遇到另一件幸事:解救孔融。

图6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

当时的孔融任职北海相,此地为黄巾军所围困。孔融于是派太史慈杀出重围,向刘备寻求救兵。当得知竟然是孔融前来求救时,刘备很是高兴:孔融竟知道世间还有一个刘备啊!

他立刻发兵三千,解救被困的孔融。听闻刘备来救,久攻不下的黄巾军随即散去。孔融自然对刘备感激异常。

作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儒,孔融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因为他的推崇,刘备的知名度与号召力再次蹭蹭蹭地上升。不止如此,他对刘备的霸业还起到了实际且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陶潜打算让刘备即任徐州牧时,刘备担心无法服众而假意推脱,这时孔融站了出来,予以了坚定的支持,与陈登一道极力促成了刘备担任徐州牧一事。至此,刘备成为天下屈指可数的封疆大吏。

图7 袁绍(?-202年),字本初

一介贫寒子弟在不长的时间内,竟然成为称霸一方的大佬,而且还是靠民主选举而非武力夺取,在当时,还有比这更励志的事迹吗?自然而然,靠四世三公起家的袁绍、兼靠家世与武力崛起的曹操,不能不对刘备心生佩服。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的这句酒后之言,显然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系出真心的称赞。

文:江河散人

参考文献:《三国志》《汉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谁还可以守荆州?

提起三国的最著名的武将,大家都会想到“武圣”关羽,尽管论真正的武力,吕布应该是当仁不让的三国第一牛人,但关羽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忠诚正直,仁义厚道,远胜冷血无情的吕布,他的功绩和品行都远超吕布,因此称之为三国最具影响力的武将是众望所归的。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关羽却晚节不晚,因为 “大意失荆州”毁了一世英名,最终还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荆州是军事重地,对刘备来说是不能丢的,它关系到了蜀国的发展和前程。因此,刘备最初选镇守荆州人选时,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任人为亲地选择了结拜兄弟关羽来镇定。而是深思熟悉的。

因为关羽的确是荆州的最佳人选。为什么这么说呢?关羽除了有点自命清高和骄傲自满这个弱点外,其他方面来都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论武力、论人品、论忠诚度,他都是超人一等的。

那么,除了关羽,还有没有合适人选呢?

首先来看诸葛亮,诸葛亮的智慧和大局观念不说在蜀国,放眼整个三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赤壁之战后,他一直奉行的政策是联吴抗魏。就连他关羽镇守荆州时,他也一直对关羽强调这一点,因为他知道,只要关羽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荆州就可以确保无忧。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这个战略思想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关羽不是骄傲自大,一直奉行他这个一主张的话,也就不会有失荆州的恶果了。

诸葛亮可以说是守荆州的最佳人选,其高强的战略思想和智谋,他守荆州可以说固若金汤。但因为蜀国人才严重缺乏,在庞统随刘备入川途中中暗算惨死后,刘备身边没有一流谋士出谋划策,要夺回川蜀之地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刘备这才把他调到身边来,让关羽守荆州。

除了诸葛亮,庞统当然是守荆州的最佳人选,庞统的谋略不在诸葛亮之下,虽然有“好功”的小缺点,但如果让他守荆州,以他的才干,荆州也是不会轻易易手的。刘备对他也是“亲待亚于诸葛亮,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了,如果他不死,诸葛亮和庞统这一龙一凤任何人守荆州都可以让刘备高枕无忧。

除此之外,刘备为什么不让另一位结拜兄弟张飞来守荆州呢?

刘备对张飞的信任那是没得说,张飞在他一穷二白时一直不离不弃,关于其忠诚度,有一事例为证。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击溃,关羽被俘,张飞失踪了——后来战据芒砀山当了山大王。但听闻刘备的音讯后,他二话不说立马选择了回到刘备身边。

再加上张飞的武艺也是超群的,和关羽相比也毫无逊色,刘备自然对他器重有加。

刘备不让张飞守荆州,是放心不下他的性格。张飞是什么性格呢?四个字:暴而无恩。

张飞“暴而无恩”的性格特点,也会让刘备心存忌惮:丢过一回徐州了,荆州可不能再交给他了!

因为张飞脾气太暴,经常鞭打部下,因此人脉关系一直不太好。先前就因为“暴而无恩”而丢了一回徐州,因此在荆州这个极为重要的军事重地,刘备显然不敢也不会再冒险让他来镇守。

张飞因为脾气暴躁而弃选,那么,“老好人”赵云镇守荆州如何?

赵云不但武艺高强、忠贞不二,而且性格沉稳、为人谦和。

他一直承担着刘备“贴身”保镖的职责,不但多次救刘备于危难之时,就边刘备的妻小也是呵护有加。在长板坡之时,他七战七出,成功于曹操的百万雄军之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后来孙夫人回东吴时,想抱走阿斗,也是他拦江救下。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备对赵云当然是信任有加的,从后来封他为“牙门将军”、“留营司马”这样位高权重的职位就可以看出端倪。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让赵云来守荆州呢?原因很简单:赵云缺少单独带兵的经历。

赵云一直在负责刘备的内部保卫工作,以他的武功和谦和本领,局部作战那是势不可挡,但要他镇守一方,独当一方的能力显然是有所欠缺的。

而五虎上将中的马超和黄忠,因为他们都是半咱出家的,刘备对他们的忠诚度一直有怀疑,因此也排除在了候选人之列。

至于后起之秀魏延,刘备就更加不可能让他来守荆州了,首先魏延在投奔刘备之前几乎是无名之辈。只是在随刘备入川后才崭露头角,后来更是从赵云手里接过“牙门将军”的印信,成为刘备极为信任的将才。然而,魏延无论功绩和资质和关张赵都是有明显差距的,在当时关张赵等盖世名将都健在的情况下,刘备显然是不会考虑让魏延来守荆州的。

终上所述,失荆州不是关羽之过,他能在曹操和孙权的夹缝中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也说明“蜀中名将唯羽”的评语是恰如其分的。失荆州之过显然在于刘备。

刘备在入川时带上了庞统而让诸葛亮守荆州,结果导致了急于建功的庞统半途中敌暗算而死,如果他带上知根知底的诸葛亮入川,而让庞统守荆州,显然将是结果。如此,以谨慎著称的诸葛亮显然不会在入川途中而折戟,而诸葛亮和庞统两人如果都能健在,他们两人任何人守荆州,再辅以关张赵等任何一虎将辅之,曹操和孙权都只能望荆州而兴叹了。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www.cfxiaohaopifa.com/cf/4077.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