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秋季学期大班五大领域教学目标+工作计划,大班幼师收藏!
“大班”两个字一出现,家长群里就开始刷屏:拼音会不会太难?
跳绳要跳几个?
老师会不会凶?
其实,真正让人焦虑的,是娃的情绪爆炸和社交翻车——昨天还因为抢积木大哭,今天就说不愿意去幼儿园。
别慌,先把娃当人看,再当学生。
大班不是学前冲刺班,而是“小社会”预演场。
老师现在最操心的,不是谁背会了100以内加减法,而是谁能在被同伴拒绝后,自己把眼泪咽回去,再开口说“我能和你一起玩吗”。
心理老师给过一个土办法:每天放学问三个问题——“今天最开心的事”“最生气的事”“明天想干嘛”。
坚持两周,娃的词汇量没涨多少,但“我生气了”后面会跟一句“我想自己待一会儿”,这就是情绪调节的雏形。
体能课也偷偷升级。
除了常规的拍球、跳绳,园里把轮胎、平衡木搬到户外,让娃像闯关一样爬、跳、钻。
核心肌群稳了,写字才不歪歪扭扭。
家长别嫌脏,回家给娃洗个澡的功夫,人家已经练完一套“迷你CrossFit”。
数字化?
不是扔个iPad。
园里试过用AR放大镜观察树叶,娃一看叶脉就哇啦哇啦提问,老师再把问题打印出来贴墙上,第二天带着放大镜去找答案。
屏幕只是引子,真正的学习发生在泥地里。
双语这事,别指望外教一学期把娃变母语。
园里把“早上好”换成“Goodmorning”,午点前的儿歌换成英文版《两只老虎》。
娃记不住单词,但会突然蹦出一句“May I gopee?”——发音怪得像卡通人物,可人家敢开口。
环保课更接地气。
厨余垃圾不直接扔,老师带着娃把香蕉皮埋进花盆,两周后长出小蘑菇,娃回家追着爸妈问“我们家垃圾去哪儿了”。
这比背十遍“地球是我家”管用。
家长最怕的“隐形作业”也被砍了。
老师把每周主题拍成1分钟短视频发群里:这周学“社区”,下周学“时间”。
家长一看就懂,回家路过便利店就能聊“收银员的工作”,比打印十张练习册轻松。
安全演练像打游戏。
消防演习前,老师先放一段《汪汪队》灭火片段,娃看完自己排队捂毛巾。
警报一响,没人哭,全在比谁先到操场。
回家还要给爸妈上课:“火灾要走楼梯,不能坐电梯!
特殊娃的座位被调到窗边,阳光好,情绪稳。
老师给他一张“安静卡”,想独处就举卡,没人打扰。
其他娃一开始好奇,后来主动把积木递过去:“你要不要一起?
”融合教育不是口号,是每天的小动作。
家长志愿者群最热闹。
有爸爸是消防员,来园演示装备;妈妈是烘焙师,带着娃做无糖饼干。
老师偷偷观察:平时霸道的娃在递面粉时变得轻声细语,原来“领导欲”可以换成“服务欲”。
最后提醒一句:大班计划再科学,也抵不过娃今天不想穿那双鞋。
允许计划有漏洞,允许娃有情绪,允许老师临时改剧本。
毕竟,最好的教育不是完美,而是娃每天笑着进门,跟你说“今天我还想再去一次”。